[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二胡琴筒的自动修皮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10845.1 | 申请日: | 2020-0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86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义乌市倩飞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4B27/033 | 分类号: | B24B27/033;B24B5/04;B24B9/00;B24B41/06;B24B47/12;B24B47/16;B24B47/2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2000 浙江省金华市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胡琴 自动 装置 | ||
1.一种用于二胡琴筒的自动修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琴筒卡位转动机构(2);所述琴筒卡位转动机构(2)转动安装在撑板(101)上,且撑板(101)设有两组并呈竖直状连接在底座(1)上,所述撑板(101)的一侧还安装有修皮机构(3),且修皮机构(3)与琴筒卡位转动机构(2)联动,所述琴筒卡位转动机构(2)还与驱动电机(4)之间传动连接;所述琴筒卡位转动机构(2)由调节式转动部与固定式转动部两部分组成,所述调节式转动部包括第一木质卡塞(201)、卡槽(2011)、推拉杆(203)以及卡板(2031),所述第一木质卡塞(201)为锥台状结构并通过卡槽(2011)转动连接在推拉杆(203)的前端,且卡板(2031)设在卡槽(2011)内并连接在推拉杆(203)的前端,所述固定式转动部包括第二木质卡塞(202)、上连接轴(2021)、上驱动齿轮(2022)、不完全齿轮A(204)以及驱动轴(2041),所述第二木质卡塞(202)通过上连接轴(2021)转动安装在左侧撑板(101)的内侧,且上连接轴(2021)的外端还卡装有上驱动齿轮(2022);所述修皮机构(3)包括钢丝板刷(301)、滑动座(3011)、螺纹杆(302)、下驱动齿轮(3021)以及导向杆(303),所述钢丝板刷(301)的底侧连接有滑动座(3011),且滑动座(3011)通过螺纹孔滑动连接在螺杆(302)上,所述螺杆(302)的一端穿出撑板(101)卡装有下驱动齿轮(3021),另一端穿出撑板(101)通过螺母卡位,所述滑动座(3011)的下侧端还穿插有导向杆(303),且导向杆(303)的两端分别穿出撑板(101)并通过螺母固定;所述推拉杆(203)上还设有挡板(2032)并套装有卡紧弹簧(2033),且推拉杆(203)活动插装在右侧撑板(101)的上端;所述上驱动齿轮(2022)的下侧还设有不完全齿轮A(204),且不完全齿轮A(204)通过驱动轴(2041)转动安装在撑板(101)外侧,所述驱动轴(2041)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4)的电机轴相连接;所述上驱动齿轮(2022)的外径为不完全齿轮A(204)外径的1/3倍,且不完全驱动齿轮A(204)的外周只在局部设有五个卡齿并可与上驱动齿轮(2022)啮合;所述钢丝板刷(301)为弧形结构;所述修皮机构(3)还包括不完全齿轮B(304)、下驱动轴(3041)、联动齿轮(305)以及联动轴(3051),所述不完全齿轮B(304)设两组并分别设在下驱动齿轮(3021)的两侧,且不完全齿轮B(304)均通过下驱动轴(3041)转动安装在撑板(101)的外侧,且一组下驱动轴(3041)与驱动轴(2041)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联动齿轮(305)也设有两组并通过联动轴(3051)转动安装在撑板(101)之间,且联动齿轮(305)之间还相互啮合连接,所述联动轴(3051)还与其斜上侧对应的下驱动轴(3041)之间分别通过链条传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二胡琴筒的自动修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驱动齿轮(3021)外径为不完全齿轮B(304)的外径1/3倍,且不完全齿轮B(304)外周侧只在1/2圆周上设有卡齿并均可与下驱动齿轮(3021)啮合,且一组不完全齿轮B(304)刚与下驱动齿轮(3021)脱离时,另一组不完全齿轮B(304)刚好与下驱动齿轮(3021)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义乌市倩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义乌市倩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084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互联网人类生活空间软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手势识别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