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5006.0 | 申请日: | 202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3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傅小煜;黄振龙;周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225 | 分类号: | A61B5/02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牛芬洁;臧建明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按压组件和压力传感器,按压组件设在电子设备的佩戴结构上;按压组件包括电磁驱动件和按压承载件,压力传感器设在按压承载件上,且压力传感器位于佩戴结构朝向用户的测量部位的一面;按压承载件用于在电磁驱动件的驱动下将压力传感器按压于测量部位,压力传感器用于获取测量部位的脉搏波信号。本申请在实现电子设备可佩戴的基础上,有助于提高血压测量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血压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人们需越来越越注意血压等人体指标的测量。
示波法是目前血压测量中广泛使用且测量精度较高的一种血压测量方法。如图1至图5中所示的,示波法的检测原理为用户佩戴袖带31后,利用微泵向气囊的内腔充气,对用户佩戴袖带31的身体部位的血管210进行加压阻断,之后微泵对内腔放气,逐渐停止对血管的阻断。在上述充气放气的过程中,将检测到内腔的压力波信号进行过滤后,得到袖带31内气体的振荡波信号,并拟合得到振荡波包络线,并根据振荡波包络线与血压之间的关系,估算血压值。目前,常见的袖带式血压计均是采用示波法的测量原理进行血压的测量。然而其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为此,如图4中所示,现有技术中将气囊420设在可穿戴设备400的设备主体410上,形成了现有的手腕式血压计,其体积较小,便于日常的携带和实时的检测。该手腕式血压计仍是利用气囊420来压迫用户的身体部位,需要在可穿戴设备400的设备主体410上额外增加气囊420。
然而,该气囊420与可穿戴设备400的设备主体410为分离的两个独立结构,一体化较差。除此之外,该可穿戴设备400的气囊420膨胀后,会鼓成椭球形,从而使得对血管的有效压迫长度降低,导致血压检测的精度易受到干扰信号扰动,稳定性较差,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在实现可佩戴的基础上,有助于提高血压测量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按压组件和压力传感器,按压组件设在电子设备的佩戴结构上;按压组件包括电磁驱动件和可在电磁驱动件的电磁力驱动下移动的按压承载件,压力传感器设在按压承载件上,且压力传感器位于佩戴结构朝向用户的测量部位的一面;按压承载件用于在电磁驱动件的驱动下将压力传感器按压于测量部位,压力传感器用于获取测量部位的脉搏波信号。
本申请通过在电子设备的佩戴结构上设置按压组件和压力传感器,按压组件包括电磁驱动件和按压承载件,按压承载件可在电磁驱动件的电磁力驱动下移动。由于压力传感器设在按压承载件上,且位于佩戴结构朝向用户的测量部位的一面。这样一方面,压力传感器可与按压承载件同步运动,且在电磁驱动件的驱动下按压测量部位,以获取测量部位0的脉搏波信号,进而实现对血压的测量。本申请可以通过对电磁驱动件进行精准的控制,以实现压力传感器对测量部位较为精准的压迫效果,进而有助于提高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按压组件和压力传感器均设在电子设备的佩戴结构上,使得本申请的电子设备相较于现有的用于血压测量的可穿戴设备的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便于日常的携带和对血压的实时监测,从而实现用户对血压的管理。除此之外,相较于现有的气囊的压迫方式,本申请通过压力传感器按压测量部位,有助于提升测量部位的舒适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按压承载件位于压力传感器的背离测量部位的一侧。这样在实现对压力传感器承载和固定的同时,能够使得压力传感器靠近测量部位设置,便于压力传感器对测量部位的按压,进一步的提高血压测量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按压承载件将压力传感器按压于测量部位时,按压承载件的移动方向为由电磁驱动件朝向测量部位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在需要进行血压测量时,位于按压承载件上的压力传感器与按压承载件一同朝向测量部位移动,从而实现对测量部位的按压。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美观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磁驱动件和按压承载件中的一者包括电磁铁,另一者包括磁体,电磁铁的磁极和磁体的磁极相对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50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