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花塞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01442.0 | 申请日: | 2020-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86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后泽达哉;伴谦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T13/02 | 分类号: | H01T13/02;H01T13/5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高培培;赵晶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花塞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流入副室的可燃混合气的早燃的火花塞。火花塞具备:筒状的主体配件;中心电极,绝缘保持于主体配件的内周侧;接地电极,一端部与主体配件接合,另一端部与中心电极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火花间隙;及盖部件,覆盖中心电极的前端部和接地电极的另一端部而形成副室,并形成有连接副室和燃烧室的贯通孔,将主体配件和盖部件接合的第一熔融部位于比火花间隙靠前端侧处,主体配件与盖部件相互对置的第一对置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一熔融部靠副室侧处。在主体配件及盖部件的内周面没有形成第一熔融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副室的盖部件与主体配件接合在一起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火花塞,其在安装于发动机的主体配件经由熔融部而接合有形成副室的盖部件(例如,专利文献1)。这种火花塞对从盖部件的贯通孔流入副室的可燃混合气点火而在副室内产生火焰,并将含有火焰的气流从贯通孔喷射到燃烧室,通过该喷流使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急速燃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92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与盖部件或主体配件相比导热率较低的熔融部露出于副室,所以存在熔融部过热而引起流入副室的可燃混合气的过早点火(早燃)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流入副室的可燃混合气的早燃的火花塞。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火花塞具备:筒状的主体配件,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轴线延伸;中心电极,绝缘保持于主体配件的内周侧;接地电极,该接地电极的一端部与主体配件接合,另一端部与中心电极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火花间隙;及盖部件,与主体配件的前端部接合,覆盖中心电极的前端部和接地电极的另一端部而形成副室,并形成有连接副室和燃烧室的贯通孔,将主体配件和盖部件接合的第一熔融部位于比火花间隙靠前端侧处,火花塞具备主体配件和盖部件相互对置的第一对置部,第一对置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一熔融部靠副室侧处,在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及盖部件的内周面没有形成第一熔融部。
另外,本发明的火花塞具备:筒状的主体配件,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轴线延伸;中心电极,绝缘保持于主体配件的内周侧;接地电极,该接地电极的一端部与主体配件接合,另一端部与中心电极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火花间隙;及盖部件,与主体配件的前端部接合,覆盖中心电极的前端部和接地电极的另一端部而形成副室,并形成有连接副室和燃烧室的贯通孔,接地电极经由第二熔融部与主体配件接合,火花塞具备主体配件和接地电极相互对置的第二对置部,第二对置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二熔融部靠副室侧处,在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及接地电极的配置于副室内的区域没有形成第二熔融部。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火花塞,将主体配件和盖部件接合的第一熔融部位于比火花间隙靠前端侧处。主体配件与盖部件相互对置的第一对置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一熔融部靠副室侧处。由于在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及盖部件的内周面没有形成第一熔融部,所以能够抑制第一熔融部的过热。因此,能够抑制流入副室的可燃混合气的由第一熔融部的过热引起的早燃。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火花塞,能够通过弯曲的第一对置部来确保从副室到第一熔融部的距离。由于能够使第一熔融部的热影响不易波及到副室,所以除了技术方案1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抑制流入副室的可燃混合气的早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14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闸机通行的控制方法、系统和装置以及闸机
- 下一篇:绳缆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