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线接头用钳子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1020.3 | 申请日: | 2020-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0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 |
主分类号: | H01R43/042 | 分类号: | H01R43/04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刘慧丽 |
地址: | 51043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线 接头 钳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线接头用钳子,包括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的中部和第二钳体中部通过连接轴交叉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钳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钳体的第一端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钳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钳体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钳嘴和第二钳嘴,所述第一钳体上靠近连接轴的位置设有第一刀体,所述第二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刀体相对匹配以剥离电线表皮的第二刀体;所述电线接头用钳子还包括搓合剥离表皮之后的两根电线的搓合结构、用于放置压线帽的钝角帽匣、用于驱动所述压线帽包裹搓合后的电线的推盘组件。本发明的电线接头用钳子作业只需要一只手即可完成,接线耗时短,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电装配线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线接头用钳子。
背景技术
输送电装配电线作业时,通常在两股电线接头中,传统做法通常是采用两股线互相交织缠绕后,再用防火胶布粘合进行隔离,这种操作方法需要双手进行操作,操作较繁琐。为解决上述的接线困难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压线冒接线法来进行压线接线,能够避免电线接头发生打火、短路与接触不良的现象,但是压线帽接线法仍然需要人工多个工序操作,接线效率仍然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线接头用钳子,采用本发明的电线接头用钳子进行接线,除了对电线绝缘表皮削剥需要双手外,其余作业只需要一只手即可完成,操作简单,接线耗时短,效率高,且能够避免电线接头发生打火、短路与接触不良现象,接线质量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线接头用钳子,包括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的中部和第二钳体中部通过连接轴交叉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钳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钳体的第一端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钳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钳体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钳嘴和第二钳嘴,
所述第一钳体上靠近连接轴的位置设有第一刀体,所述第二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刀体相对匹配以剥离电线表皮的第二刀体;
所述电线接头用钳子还包括搓合剥离表皮之后的两根电线的搓合结构、用于放置压线帽的钝角帽匣、用于驱动所述压线帽包裹搓合后的电线的推盘组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搓合结构包括用于搓合剥离表皮之后的两根电线的搓合组件和控制所述搓合组件进行搓合的搓控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搓合组件包括分别设在第一钳体的第一搓合组件和设在所述第二钳体的第二搓合组件,所述第一搓合组件与所述第二搓合组件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搓合组件包括固定设在第一钳体的靠近第一钳嘴处的第一簧套、由上至下依次滑动穿设在第一簧套和第一钳体上的第一搓板,所述第一搓板上端设有第一挡止边,所述第一搓板上套设有两端分别挡止在第一挡止边和第一簧套的底部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搓板的下端具有第一搓板面,所述第一搓板的上端与搓控器连接;
所述第二搓合组件包括固定设在第二钳体的靠近第二钳嘴处的第二簧套、由下至上依次滑动穿设在第二簧套和第二钳体上的第二搓板,所述第二搓板上端设有第二挡止边,所述第二搓板上套设有两端分别挡止在第二挡止边和第二簧套的底部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搓板的上端具有与第一搓板面匹配以搓合电线的第二搓板面,所述第二搓板的下端与搓控器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搓板和所述第二搓板均为圆柱状,所述第一搓板的下部设有所述半圆状的第一搓板面,所述第二搓板的上部设有所述半圆状的第二搓板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搓控器包括固定设在所述第一钳体/第二钳体的第二端的器壳,所述器壳内具有腔体,所述器壳上设有滑动穿过所述腔体的柱杆,所述腔体内的柱杆上套装有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一端挡止在腔体一端的内壁上,所述柱杆上固定设有挡止在所述腔体的另外一端的隔挡,所述第四弹性件的另外一端挡止在隔挡上;
所述柱杆上设有器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未经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10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