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型便携式近海沉积物采样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97034.2 | 申请日: | 2020-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2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徐鹏飞;孟昊;黄震;于昕彤;王克藩;樊煜;黄孔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08 | 分类号: | G01N1/08;G01N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2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便携式 近海 沉积物 采样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便携式近海沉积物采样装置,包括上部连接装置、内部采样筒、外部密封套筒及弹簧密封板。优点:该装置利用纯机械原理,相对于现有大体积沉积物采样装置而言,体积小、灵活性高、对人员及大型起重设备的依赖性低、操作简单。相对于现有的小型沉积物采样器而言,如最常见的抓斗式采样器,此装置形状规则,便于携带与存放,且该装置能够将所获取的样品进行密封保存,更好保持样品的完整性与原位性。该装置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便携等特点不仅为载人船只的近岸沉积物多点采样作业任务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解决了无人船进行沉积物采样作业缺乏合适装置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便携式近海沉积物采样装置,属于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海洋底质沉积物是指各种海洋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海底沉积物的总称。传统上,按深度将沉积物划分为:近岸沉积(0~20米)、浅海沉积(20~200米)、半深海沉积(200~2000米)与深海沉积(大于2000米)。其中近岸浅海沉积主要是分布在海滩、潮滩地带的机械碎屑,即不同粒度的沙、砾石和生物骨骼、壳体的碎屑等。整个浅海带仅占海洋面积的25%,但这一海域的沉积物却占海洋全部沉积物的90%。因此海洋沉积物的研究,对于海洋环境的监测,以及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海洋学科的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沉积物采样作业方式主要是通过海洋科考船搭载大体积多管沉积物采样装置进行采样作业,其优点是能够同时采取同一采样点的多个样本,但其缺点是采样作业不够灵活,所搭载的沉积物采样器重量大,所需的人员及配套设施极其复杂,采样作业的成本高,安全及可靠性较差。而且大型科考船只进行近浅海的沉积物采样作业不仅不方便,其高额的作业成本也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浪费。进行近浅海的采样作业时,所使用的船只往往排水量较小,对于起重设备及人员的运载能力有限。同时近岸的沉积物采样作业还需要灵活的选择采样点,因此大型的多管沉积物采样装置并不适用于近岸多点沉积物采样作业。
常用的小型沉积物采样器如抓斗式采样器,其形状不规则,在进行近岸沉积物的多点采样作业时,不便于携带,在不同采样点之间切换采样装置时,也不便于更换。同时,抓斗式等小型采样装置在进行采样时,其对于样品完整性的破坏较大,且完成采样后的整个装置密封性差,在提升转运过程中由于震荡等外力作用使得样品的原位性大大降低,这些因素对于后续的样品分析过程会产生较大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小型便携式近海沉积物采样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便携式近海沉积物采样装置,包括上部连接装置、内部采样筒、外部密封套筒及弹簧密封板;
所述上部连接装置包括金属基座、上部吊放连接块、若干压力密封盖;其中上部吊放连接块与吊放装置连接,在金属基座的一周等间隔设有若干能够上下活动的金属活动块,所述金属活动块下端设有所述压力密封盖,所述金属活动块自然状态下向上倾斜;
所述内部采样筒为下部为圆台形的中空筒;其中中空筒的顶面的中部与所述金属基座的下端连接,所述顶面设有若干与所述压力密封盖的位置相对应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压力密封盖形状相匹配,在压力密封盖的平面与水平面平行时,压力密封盖恰好密封所述开口;所述中空筒的外圆周等间距设有若干由上至下的导槽;
所述外部密封套筒包括金属套筒和若干密封金属杆;若干所述密封金属杆沿所述金属套筒的内圆周等间距设置,且每个所述密封金属杆的位置于所述导槽的位置相对应,金属套筒能够通过所述密封金属杆沿着所述导槽上下自由滑动;所述密封金属杆的顶端设有用于压住所述压力密封盖的平面压块;
所述金属套筒内开设有用于弹簧密封板插入的滑槽;所述弹簧密封板用于密封所述中空筒的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基座包括一体成型的上部金属圆柱和下部金属圆柱,所述下部金属圆柱设有外螺纹,所述中空筒的顶面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70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阻力自适应式弹带装置
- 下一篇:电动鱼鱼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