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阻断传染性气溶胶和飞沫的雾化吸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96326.4 | 申请日: | 2020-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4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孙殿兴;王超臣;王君平;谭先健;谢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1/00 | 分类号: | A61M11/00;A61M15/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13 | 代理人: | 杨亚慧;张帆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阻断 传染性 气溶胶 飞沫 雾化 吸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阻断传染性气溶胶和飞沫的雾化吸入装置,包括雾化杯和密闭面罩,所述密闭面罩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呼气口,所述进气口与雾化杯的出雾口密封连接,所述呼气口处设置有能将传染性气溶胶和飞沫阻断的过滤装置,所述密闭面罩可罩于使用者的口鼻上并与使用者的面部紧密贴合。本发明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安全,能够将患者咳嗽产生的大量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气溶胶和飞沫有效阻断,避免医护人员感染,大大提高院感防控的水平。本发明适用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传染病人的雾化吸入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阻断传染性气溶胶和飞沫的雾化吸入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基于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以及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诊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推荐了干扰素(interfern,IFN)雾化吸入和口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抗病毒治疗试用方法。
IFN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启动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通路,诱导以IFN刺激基因为主的一系列影响IFN调控基因的表达,生成多种直接作用于病毒的蛋白质和酶,从而达到使机体免受病毒感染的目的;另外,IFN在调控固有免疫反应和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干扰素的给药途径有多种方式,包括皮下和肌肉注射,以及雾化吸入等,但注射干扰素可能会引起一过性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等不良反应,而雾化吸入可以有效避免上述不良反应,提高耐受性和依从性;IFN能在肺内分布并吸收起效,并且动物实验证明,雾化吸入IFN的疗效优于其他抗病毒药物;因此,IFN雾化吸入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便捷有效的给药途径,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效果上,都体现了其在该传染病治疗上的重要作用。
但呼吸系统传染病多伴有咳嗽,药物的雾化吸入可诱发患者刺激性咳嗽,而咳嗽会产生大量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气溶胶和飞沫,现有的雾化吸入装置中仅有一个简易口含通气孔或简易面罩罩于患者口鼻上,简易面罩上有直接跟外界完全相通的呼气孔,另外,简易面罩的边缘不能和患者脸部密封贴合,存在大量空隙。因此,现有的雾化吸入装置将正在指导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医护人员完全暴露于患者因咳嗽产生的大量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气溶胶和飞沫中,而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特征,除非医护人员配备更高级别的防护措施,如正压头罩,否则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丝毫不亚于进行气管插管操作的职业暴露。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阻断传染性气溶胶和飞沫的雾化吸入装置,以达到将患者咳嗽产生的大量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气溶胶和飞沫有效阻断,避免医护人员感染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能够阻断传染性气溶胶和飞沫的雾化吸入装置,包括雾化杯和密闭面罩,所述密闭面罩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呼气口,所述进气口与雾化杯的出雾口密封连接,所述呼气口处设置有能将传染性气溶胶和飞沫阻断的过滤装置,所述密闭面罩可罩于使用者的口鼻上并与使用者的面部紧密贴合。
作为限定,所述过滤装置为贴合覆盖于呼气口上的多层过滤贴片。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多层过滤贴片为三层无纺布制成的SMS三明治结构,三层无纺布依次为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和纺粘无纺布。
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密闭面罩用于使用者面部贴合处为弹性材质制成的密封垫片。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密闭面罩的进气口处设有仅允许雾化气通过的单向通气活瓣装置。
作为再另一种限定,所述密闭面罩外设置有用于将面罩固定于使用者头部的绑带或弹性胶带。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63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5G通信及图像识别的标识编码生成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焊接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