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丙烯与分子氧直接环氧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95229.3 | 申请日: | 2020-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77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纪红兵;王结祥;周贤太;贺晓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D303/04 | 分类号: | C07D303/04;C07D30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深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29 | 代理人: | 姜若天 |
地址: | 516081 广东省惠州市大亚***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烯 分子 直接 氧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丙烯与分子氧直接环氧化的方法。该方法以酯类或腈类等溶剂溶解丙烯和催化剂,通入氧气或空气作为氧源,控制温度在80~180℃,压力在0.1~4MPa,进行气液相催化反应,实现丙烯高效环氧化的技术,环氧丙烷选择性85%。本方法相比分子氧参与的丙烯气固相直接氧化工艺,具有反应温和、高效、高选择性环氧化的优点;相比共氧化法等联产技术具有工艺简单、不需考虑联产品市场需求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反应领域,涉及一种丙烯环氧化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丙烯与分子氧直接环氧化的催化反应技术。
背景技术
烯烃的环氧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是一种多用途的合成技术,一般需要过氧化物作为氧化剂,典型的环氧化工艺如丙烯氧化制环氧丙烷,其生产工艺主要有氯醇化法、共氧化法(也称间接氧化法,如ZL201110369127.7)、双氧水氧化法(HPPO,如ZL201680010717.1、ZL201110369716.5、ZL 201680068836.2)和直接氧化法。共氧化法又分为乙苯共氧化法、异丁烷共氧化法、异丙苯共氧化法(如ZL2013102369.1)。氯醇法工艺成熟、选择性高,但产生大量废水和废渣,对设备腐蚀严重;共氧化法克服了氯醇法的腐蚀大、污水多等缺点,不过其工艺流程长,原料品种多,工艺条件及设备要求高;双氧水法工艺流程简单,产品收率高,没有其他联产品,基本无污染,但原料成本高,且双氧水为过氧化物,操作难度较大,技术壁垒高。
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具有绿色、环保优势,但氧的活化难,氧化副产物多。通过引入醛类等助剂可实现较低温度下高效、高选择性的环氧化,如ZL200410066067.1、ZL201010239648.6,但从市场经济性角度,醛氧化生成酸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且相应酸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限制了丙烯环氧化的产能。目前丙烯和分子氧的直接氧化反应一般采用高温的气固相反应,由于热力学因素,有利于产生丙烯醛,如中国专利ZL201010190267.3、ZL201010549272.9、ZL201410096092.8等;CN 103664832 A公开了一种采用纳米钼酸铁直接环氧化的气固相反应的方法,反应温度为150~250℃,环氧化的选择性低于15%,大部分生成CO2。
由于上述方法的不足,目前亟需提供一种具有高选择性、高效、绿色环保的反应工艺,具有重要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丙烯与分子氧直接环氧化的催化反应技术,以绿色、难活化的分子氧为考察目标,既考虑高效、高选择性的环氧化需求,又摒弃联产工艺的局限性和复杂性,设计催化剂和反应工艺,实现在低于150℃下的烯烃环氧化新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丙烯与分子氧直接环氧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丙烯和催化剂溶解于酯类溶剂或腈类溶剂中;
2)持续通入氧气或空气作为氧源,保持反应条件下压力恒定,氧量充足;
3)反应条件为:在温度80~180℃,压力为0.1~4MPa的条件下,搅拌充分,反应1-10h;
所述催化剂为具有通式(I)结构的金属卟啉、钼铋基氧化物MoaBibOc中的任一种或两者组合;
所述金属卟啉结构式如下:
其中,X=F,Cl,Br,I或H;Y=F,Cl,Br,I;M=Fe、Ru、Co、Mn、Al或Cu;
作为优选的,所述钼铋基氧化物MoaBibOc,其中,a=1~3,b=1~3,c为满足其它元素化合价所需的氧原子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未经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52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蒜苔自动收获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集抄系统的低压配电网络线路参数估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