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极极片的预锂化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88600.3 | 申请日: | 2020-0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66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 发明(设计)人: | 彭小强;云亮;刘兆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M4/13;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小清 |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极 化工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极极片的预锂化工艺,包括:将负极活性物质80~98%、粘结剂0.5~8%和导电剂0.5~10%混合,得到混料,将混料涂布在集流体表面,得到初始负极极片;将覆有基层的锂箔或锂合金覆盖在初始负极极片上,通过微针转移至初始负极极片的表面及内部,得到覆锂金属负极极片;微针转移的方式选自一次或多次碾压、挤压或挤压‑静置;微针的密度为10~10000针/cm2,将覆锂金属负极极片辊压,浸润在电解液中,得到预锂化负极极片。本发明无需庞杂的张紧、纠偏装置,简单环保,成本低廉。该方法不引入任何有毒物质,工艺时间短,可控参数丰富,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负极材料进行预锂化,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负极极片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极极片的预锂化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子设备以及电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普及,人们对锂离子电池要求也越来越高。能量密度作为锂离子电池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它的提高意味着用电设备将具备更强的续航能力,是目前锂离子电池领域研究的重点。提高能量密度最为直接的方法是选用更高容量的正负极活性材料,但高容量的储能材料(如硅基及锡基负极材料)往往伴随着不可逆容量高、首次充放电效率低的问题,对电芯的循环寿命有极大的影响。
预锂化是提升高容量负极材料首次效率的有效方法。目前,常用的预锂化工艺是通过电化学预锂化、正极补锂、负极补锂、来实现。电化学预锂化具有高度可控、锂化均匀的优点,但过程繁复、条件苛刻、成本高昂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正极补锂的预锂化效果有限,增加了电芯质量;负极补锂通常是将负极材料与含锂活性物质充分接触,在通过电解液的作用进行自预锂化过程,也是目前电池厂商在积极尝试的可工业化预锂化工艺。
在CN108520978A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补锂工艺。该工艺中将制好的硅碳负极极片浸泡在Li-萘溶液中2小时,以实现负极补锂。该工艺操作简单,但萘溶液有毒,补锂过程难以放大。
在CN108550780A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采用三维箔材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单面预锂化方法。该方法中,将锂金属粉末或者锂箔辊压至涂有活性物质的三维集流体表面,对极片进行预锂化复合。该预锂化方法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预锂化工艺,缓减了硅碳/石墨电极的膨胀掉粉和寿命短、容量低的问题,但三维集流体的成本高昂,预锂化过程对设备的精度要求较高。
在CN107799721A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预锂化负极的制造方法。该预锂化负极结构包括了负极活性层与反应缓冲层,反应缓冲层上设置含锂金属层。后续通过电解液,使锂金属层嵌入到负极活性层中。该预锂化负极的应用效果良好,但其制造方法较为复杂,同时反应缓冲层的引入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升高以及能力密度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极极片的预锂化工艺,该方法简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极极片的预锂化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将负极活性物质80~98%、粘结剂0.5~8%和导电剂0.5~10%混合,得到混料,将所述混料涂布在集流体表面,得到初始负极极片;
将覆有基层的锂箔或锂合金覆盖在所述初始负极极片上,通过微针转移至初始负极极片的表面及内部,得到覆锂金属负极极片;所述微针转移的方式选自一次或多次碾压、挤压或挤压-静置;所述微针的密度为10~10000针/cm2,
将所述覆锂金属负极极片辊压,浸润在电解液中,得到预锂化负极极片。
优选地,所述碾压时针尖的线速度为0~100m/min;
所述碾压或挤压的压力不高于极片辊压的最大压力。
优选地,所述微针转移采用的微针模具为平板状或滚轮状。
优选地,所述微针模具的针尖的形状为柱状、锥状、球状、十字形、扇形或其它多边立体的异形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86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拉毛机
- 下一篇:一种智能污染物追踪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