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电模块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88353.7 | 申请日: | 2020-0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4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全声宰;金圣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35/30 | 分类号: | H01L35/30;H01L35/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李琳;陈英俊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电 模块 | ||
根据实施例的热电模块包括:包括第一通孔的第一金属基板;设在第一金属基板上的第一绝缘层;设在第一绝缘层上并包括多个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部;设在第一电极部上的多个P型热电臂和多个N型热电臂;设在多个P型热电臂和多个N型热电臂上并包括多个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部;设在第二电极部上的第二绝缘层;设在第二绝缘层上并包括第二通孔的第二金属基板,其中,第一金属基板包括设有第一电极部的有效区域和形成在有效区域外的外围区域,第二金属基板包括设有第二电极部的有效区域和形成在有效区域外的外围区域,第一通孔占据第一金属基板有效区域的一部分,第二通孔占据第二金属基板有效区域的一部分,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形成在彼此对应的位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2月1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2019-0016245、 于2020年1月20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2020-0007448以及于2020年2 月7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2020-0015059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公开 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电模块,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热电模块的耦接结构。
背景技术
热电效应是由于材料中的电子和空穴的移动而发生的现象,并且是指热 与电之间的直接能量转换。
热电元件通常被称为利用热电效应的元件,并且热电元件具有P型热电 材料和N型热电材料结合在金属电极之间以形成PN结对的结构。
热电元件可以分为利用根据温度变化的电阻变化的元件、利用塞贝克效 应(即由于温度差而产生电动势的现象)的元件、利用珀尔帖效应(即由于 电流而发生吸热或放热的现象)的元件等。
热电元件已被不同地应用于家用电器、电子组件、通信组件等。例如, 热电元件可以应用于冷却设备、加热设备、发电设备等。因此,对热电元件 的热电性能的需求逐渐增加。
热电元件包括基板、电极和热电臂(thermoelectric leg)。多个热电臂以 阵列形式设置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多个上电极设置在多个热电臂和上基 板之间。多个下电极设置在多个热电臂和下基板之间。
热电元件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中的一者变成高温部分,而另一者变成低温 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当在高温部分的基板和低温部分的基板之间产生温度 差时,在高温部分的基板中可能发生热变形,因此,可能会出现应力集中在 基板的接合界面上的现象。结果是,在接合界面处可能发生分层和破裂,这 可能会降低产品的质量。
特别地,高温部分的基板的边缘是热变形量大于基板的中心部分的热变 形量的部分。当高温部分的基板的边缘和低温部分的基板的边缘耦接时,由 于热变形,应力集中可能在接合界面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热电模块的耦接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电模块,该热电模块包括:包括第一通 孔的第一金属基板;设置在第一金属基板上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 层上并且包括多个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部;设置在第一电极部上的多个P型 热电臂和多个N型热电臂;设置在多个P型热电臂和多个N型热电臂上并且 包括多个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部;设置在第二电极部上的第二绝缘层;以及 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并且包括第二通孔的第二金属基板,其中,第一金属基 板包括设置有第一电极部的有效区域和形成在有效区域外部的外围区域,第 二金属基板包括设置有第二电极部的有效区域和形成在有效区域外部的外围 区域,第一通孔设置在第一金属基板的有效区域中,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二金 属基板的有效区域中,并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形成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
热电模块还可以包括耦接构件,耦接构件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且 固定第一金属基板和第二金属基板。
第二金属基板可以设置为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二金属基板,并且每个第 二金属基板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伊诺特有限公司,未经LG伊诺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83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