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叶端定时数据存储矩阵化处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84473.X | 申请日: | 2020-0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31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勃;王增坤;李浩琪;吴淑明;田绍华;陈雪峰;乔百杰;翟智;刘一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G01M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覃婧婵 |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定时 数据 存储 矩阵 处理 方法 | ||
1.一种叶端定时数据存储矩阵化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骤(S1)中,叶端定时数据分为转速到达时间和叶片到达时间,且满足nbtt=nbnp(nopr-1),其中为第k圈起始时的转速到达时间,为第k圈内采集到的叶片到达时间,为第k+1圈起始时的转速到达时间,nbtt为一次测试所采集的叶片到达时间个数,nopr为一次测试所采集的转速到达时间个数,nb为转子叶片个数,np为传感器个数,
第二步骤(S2)中,以转速到达时间为每包数据的分隔标记,每一转为一包数据,每包数据为一个数据矩阵,其中,数据矩阵行数固定,列数与叶端定时传感器个数相同,数据矩阵的一列按时间先后存放一个叶端定时传感器所采集的到达时间数据,到达时间数据存放完毕后,在该列末尾依次增加该转结束时的转速到达时间以及该包序号,将各传感器对应的列向量进行拼接,并以无穷大量来补全当前数据矩阵的末尾剩余空行,
第三步骤(S3)中,基于所述数据矩阵,将叶片到达时间转化为叶片振动位移,其中,转速脉冲作为高频计数器值的清零信号,其中,θact为叶片到达角度矩阵,T为叶片到达时间矩阵,topr为对应包末尾的转速脉冲到达时间,根据叶片到达角度标定矩阵θexp,叶片到达角度矩阵转化为叶片位移矩阵D,D=2πR(θact-θexp),其中R为转子半径;
其中,第三步骤(S3)中,选取匀速下多包叶片到达角度矩阵的平均作为叶片到达角度标定矩阵,其中,为第k包的叶片到达角度矩阵,K为平均所用的包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二步骤(S2)中,数据矩阵行数通过叶片数上限加上二再乘预定安全系数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叶片为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个叶端定时传感器配备一个队列,存储对应列向量,该队列深度与所述数据矩阵行数相同,当叶片脉冲到来时,对应的叶片到达时间入队,当转速脉冲到来时,转速到达时间入队,同时包序号紧接着入队,数据缓存单元剩余元素置为队列元素所能表示的最大值,即二进制位的全一,全部出队,完成打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传感器个数为5,其安装角度为80°,110°,140°,170°,200°,转子叶片个数为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二步骤(S2)中,设置缓存深度为64,计数器位数为32位,根据传感器个数为5,得到数据矩阵的大小为64行5列,根据叶片个数为8,得到数据矩阵中的有效数据矩阵大小为10行5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若其包序号存在缺失,则判定为丢包;若包中某列长度大于10,则判定为叶片到达时间误触发;若包中各列长度均等于10,则该包数据不存在异常;若包中某列长度小于10,则判定为叶片到达时间丢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包的误触发率为0.5%,丢失率为0.7%。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叶片到达角度矩阵大小为8行5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447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消息限流方法、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基于淋巴结医学影像的识别方法和识别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