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制品废水处理的多段A/O工艺一体化反应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82286.8 | 申请日: | 2020-0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88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 发明(设计)人: | 李睿华;沈建华;肖才林;魏东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34;C02F101/10;C02F10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刘婷 |
| 地址: | 2100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品 废水处理 工艺 一体化 反应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制品废水处理的多段A/O工艺一体化反应器,包括:用于除去发制品废水难降解杂质并调节其pH、溶解氧浓度的预处理池,预处理池包括组合格栅、吸附装置、pH调节装置和脱氧装置,用于处理发制品废水的A/O组合反应池,A/O组合反应池包括依次设置并连通的缺氧池一、好氧池一、缺氧池二、好氧池二、缺氧池三、好氧池三、沉淀池和排放池,与预处理池、缺氧池一、缺氧池二、缺氧池三底部分别连通的进水装置,分别向好氧池一、好氧池二、好氧池三中进行曝气的曝气装置和用于污泥回流的污泥回流装置。总之,本发明具有结构新颖、运行管理方便、出水水质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发制品废水处理的多段A/O工艺一体化反应器。
背景技术
发制品产业是较为主要的污水排放产业,污水排放是流域水质超标的重要原因。生产发制品产品的过程中各个工序带入存在差异的污染物质,主要是毛脂、胶质、染料(含苯、酚和胺)与助剂(表面活性剂、螯合剂和均染质等)等有机污染物和以NH4+为主的含氮污染物。发制品产业集聚区综合废水混入发制品企业出水,在DO不充足的情况下,苯、酚和胺等难降解物质难以去除。因此,对发制品企业出水进一步提高排放标准的有效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多段A/O工艺在前置缺氧-好氧生物工艺和分点进水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工艺中串联多个缺氧区域和好氧区域,其中一个缺氧区和一个好氧区串联成一段反应单元,为一个分段。简单的造成缺氧与好氧的交替环境即可认为是广义的多段A/O工艺。多段A/O工艺将原水按照一定比例进入各段缺氧区域之后连续经过多次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从而原水中含氮污染物被微生物从水体中有效去除。但是大量多段A/O工艺没有设置厌氧区,因此对磷的去除能力有限,而目前污水处理中具有除磷技术需求,并且,连续多次交替曝气的运行方式使多段A/O具有污泥膨胀的潜在风险。所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制品废水处理的多段A/O工艺一体化反应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制品废水处理的多段A/O工艺一体化反应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制品废水处理的多段A/O工艺一体化反应器,主要包括:
用于除去发制品废水难降解杂质并调节其pH、溶解氧浓度的预处理池,所述预处理池包括设置在预处理池顶部用于拦截发制品废水中固体杂质的组合格栅,设置在预处理池内上部用于通过吸附法除去发制品废水中染料、助剂的吸附装置,设置在预处理池外侧并与预处理池内部连通用于向预处理池内添加pH调节剂的pH调节装置和设置在预处理池出水孔用于对发制品废水进行预脱氧的脱氧装置,
用于处理发制品废水的A/O组合反应池,所述A/O组合反应池包括依次设置并连通的缺氧池一、好氧池一、缺氧池二、好氧池二、缺氧池三、好氧池三、沉淀池和排放池,所述好氧池一与缺氧池二连通处、好氧池二与缺氧池三连通处分别设有脱氧装置,所述好氧池三顶部设有溢流槽,用于将发制品废水送至所述沉淀池中,沉淀池包括与所述溢流槽连通的进水管,设置在进水管下方用于通过重力作用使污泥分散的冲击板和设置在沉淀池中部用于使上清液溢流至所述排放池的溢流管,
与预处理池、缺氧池一、缺氧池二、缺氧池三底部分别连通用于预处理池中预处理后的发制品废水进水的进水装置,所述进水装置与缺氧池一、缺氧池二、缺氧池三底部连通处分别设有用于控制进水流量的流量控制器,
用于分别向好氧池一、好氧池二、好氧池三中进行曝气提高水中溶氧量的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好氧池一、好氧池二、好氧池三底部的曝气管,与曝气管连接用于将外界空气泵入曝气管的空气泵,所述空气泵与好氧池一、好氧池二、好氧池三底部曝气管连接处分别设有用于控制曝气量的气量调节器,
与所述沉淀池底端排泥口连通,使污泥回流至所述缺氧池一维持缺氧池一中污泥浓度的污泥回流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22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