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资源化处理含铝废人造板材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80846.6 | 申请日: | 2020-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4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平;王凯;李志刚;张燕娜;付学亮;杜煜;郭东峰;韩小伟;冯承志;黄春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F7/02 | 分类号: | C01F7/02;C01F7/20 |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李子健;范威 |
| 地址: | 454174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资源 处理 含铝废 人造 板材 方法 | ||
一种资源化处理含铝废人造板材的方法,涉及一种铝废人造板材的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处理过程是含铝废大理石人造板材破碎,加入氧化铝生产过程的生料中,进入磨机研磨,并随生料浆喷入氧化铝生产过程的回转窑中煅烧,然后将烧成熟料进行研磨溶出,溶出液经过脱硅后制取合格烧结法精液,进入种分分解系统生产氢氧化铝,产生的溶出赤泥经过分离洗涤进行外排。本发明的方法,通过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生产流程,使所含的氢氧化铝得到回收利用,降低了氧化铝生产矿石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一种资源化处理含铝废人造板材的方法,涉及一种铝废人造板材的回收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废人造板材作为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逐渐递增。由于在生产制作大理石人造板材过程中需要添加含有树脂等成份的粘合剂,而废大理石人造板材再进行加工造成产品质量下降,且成本升高,所以通常作为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处理,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综合利用效果好的资源化处理含铝废人造板材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资源化处理含铝废人造板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处理过程是将含铝废大理石人造板材破碎,加入氧化铝生产过程的生料中,进入磨机研磨,并随生料浆喷入氧化铝生产过程的回转窑中煅烧,然后将烧成熟料进行研磨溶出,溶出液经过脱硅后制取合格烧结法精液,进入种分分解系统生产氢氧化铝,产生的溶出赤泥经过分离洗涤进行外排。
本发明的一种资源化处置含铝废大理石人造板材方法,其特征在于含铝废大理石人造板材破碎后加入生料中的加入量为生料中矿石重量的3%以下。
本发明的一种资源化处置含铝废大理石人造板材方法,其特征在于含铝废大理石人造板材破碎至粒度小于2mm。
本发明的一种资源化处置含铝废大理石人造板材方法,其特征在于进入磨机研磨至粒度+100目≤5%。
本发明的一种资源化处置含铝废大理石人造板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生料浆配料碱比是以人造板材和矿石中总氧化铝含量计算,按照Na2O与Al2O3摩尔比为0.90-0.95之间进行添加。
本发明的一种资源化处置含铝废大理石人造板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回转窑中煅烧的烧成温度为1230-1250℃。
本发明的一种资源化处置含铝废大理石人造板材方法,其特征在于烧成熟料进行研磨溶出,溶出液在波长350nm处吸光度为0.45,经过脱硅后制取合格烧结法精液,进入种分分解系统生产氢氧化铝,产生的溶出赤泥经过分离洗涤进行外排。
本发明的一种资源化处置含铝废大理石人造板材方法,在烧结法氧化铝生产系统中添加含铝废人造板材,使其中含有的铝重新进入熟料中,经过溶出、沉降分离、脱硅,生产出吸光度合格精液,重新生产氢氧化铝,而含铝废人造板材所含树脂等其他物质在1200℃以上温度下燃烧,生成碳氧化合物随烟气外排,通过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生产流程,使所含的氢氧化铝得到回收利用,降低了氧化铝生产矿石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资源化处置废大理石人造板材方法,将废大理石人造板材进行破碎,使其粒度达到2mm,再按照低于矿石量3%的比例与生料混合研磨,使矿浆最终粒度+100目<5%,配料碱比调整为0.90-0.95,然后将生料浆喷入回转窑在1230-1250℃温度下进行烧结,将熟料经过研磨溶出,含铝废人造板材铝回收率达到90%以上,溶出液经过脱硅进入分解系统生产氢氧化铝,溶出赤泥经过分离洗涤后外排。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08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