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嵌入式模块串口冗余传输的控制方法及相关组件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80689.9 | 申请日: | 2020-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09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张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07 | 分类号: | G06F11/07;G06F13/42;H04L12/703;H04L12/707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春辉 |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嵌入式 模块 串口 冗余 传输 控制 方法 相关 组件 | ||
本申请公开了嵌入式模块串口冗余传输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保证串口数据的异常处理、串口状态的异常处理、备用串口的启用,保证待发送原数据在串口更换后正常的发送,提高服务器的产品的稳定性,不因串口的数据传输而导致产生的告警、宕机,或者其他问题,降低产品因发生此类而导致的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嵌入式模块串口冗余传输装置、一种计算机及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嵌入式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嵌入式模块串口冗余传输的控制方法、装置、一种计算机及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市场上主流的嵌入式产品的串口通信方案中,嵌入式模块之间,均是采用的一路串口方法实现两个嵌入式的模块进行数据传输,其主要串口设备包括UART、I2C或者其他串口总线等。
在服务器的产品中,在其管理平台中,存在对于嵌入式模块的串口传输数据的需求,比如查询状态或者下发控制指令,获取服务器设备的工作状态,例如电压参数、温度参数,风扇参数,电压状态,设备信息等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模块中,由嵌入式模块采集或者下发对于设备的控制信息,也需要多个嵌入式模块协调工作,用于管理数据的传输,它们彼此间有大量的数据需要传输,用于保障服务器的正常稳定的工作,设备间连接交互示意图如图1所示。
根据市场主流嵌入式产品的串口数据传输方法,可以满足服务器的产品功能要求,但现在的控制方法中,并没有串口的冗余功能,一旦使用的串口数据传输失败或者串口发送故障,这对服务器的产品而言,难以接受的,因为在服务器的行业中,对服务器的产品有不宕机、不丢数据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服务器产品对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响应各嵌入式模块之间大数据量的传输需求,保证模块间数据交互的稳定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嵌入式模块串口冗余传输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嵌入式系统之间的高效串口冗余传输以及切换,保证各种运行状态下的有效数据传输;本申请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嵌入式模块串口冗余传输的控制装置、一种计算机及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嵌入式模块串口冗余传输的控制方法,包括:
当嵌入式系统间的数据传输触发时,从所述嵌入式系统间预先配置的多条链路通道中确定一条可用的通讯链路,作为目标链路;
调用所述目标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并对所述数据传输过程进行运行状态监控;
若根据所述状态监控判定数据传输异常时,进行数据传输重试;其中,所述数据传输异常包括:接收数据错误、接收数据不完整、接收数据为空以及数据译码校验失败;
若所述数据传输重试失败,判定当前的所述目标链路不可用,并执行所述从预先配置的多条链路通道中确定一条可用的通讯链路作为目标链路的步骤。
可选地,在所述数据传输触发之前,还包括:
持续确定各通讯链路的链路状态,并根据持续确定的所述链路状态维护链路状态数据;
则相应地,所述从预先配置的多条链路通道中确定一条可用的通讯链路作为目标链路,包括:根据所述链路状态数据确定所述预先配置的多条链路通道是否可用。
可选地,所述持续确定各通讯链路的链路状态,包括:
数据发送端持续向数据接收端发送链路心跳;
当所述数据发送端接收到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的回复确认后,判定链路链接正常;若未接收到所述回复确认,判定链路链接异常。
可选地,所述确定各通讯链路的链路状态,包括:
当系统上电时,触发确定各通讯链路的链路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06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