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绕线型线圈部件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80676.1 | 申请日: | 2017-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1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耕平;间木祥文;石田卓也;平井真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F27/29 | 分类号: | H01F27/29;H01F17/04;H01F4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玮;张丰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型 线圈 部件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兼顾安装面积减少和固定力提高的绕线型线圈部件以及该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绕线型线圈部件(1)具备:芯体(50),其具有卷芯部(53)和凸缘部(52);线(57),其卷绕于上述卷芯部(53);以及外部电极(55),其供上述线(57)的端部(57a)电连接,上述凸缘部(52)的表面具有侧面(52a)以及底面(52b),上述外部电极(55)具有:与上述侧面(52a)接触并沿上述侧面延伸的金属薄膜部(55a)、以及与上述底面(52b)接触并由金属复合膜构成的厚膜电极部(55b)。
本申请是申请人于2017年10月13日提出的申请号为201710951701.7、发明名称为绕线型线圈部件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绕线型线圈部件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外部电极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外部电极的形成方法一般是在芯体的凸缘部涂覆包含金属以及玻璃的导电浆料,进行烧结而形成了基底电极后,通过镀敷处理在该基底电极上形成上层电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取代这样的以往的电极形成方法,提出有仅通过镀敷处理来形成外部电极的方法(专利文献3)。该方法是例如在陶瓷坯体内具有内部电极的层叠型线圈部件中,使内部电极的多个端部与陶瓷坯体的端面相互接近并露出,并且使被称为锚固片(anchor tabs)的虚拟端子与同内部电极的端部相同的端面接近并露出,相对于陶瓷坯体进行无电解镀敷,由此将上述内部电极的端部和锚固片作为核而使镀敷金属生长,形成外部电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109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090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40084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涂覆导电浆料而形成基底电极的情况下,存在外部电极的形状被制约这样的问题。例如通过浸渍法在立方体形状的凸缘部的侧面形成导电浆料的情况下,导电浆料不仅涂覆在凸缘部的侧面,也绕回涂覆在与侧面邻接的4个面。因此,最终形成的外部电极成为展开至这5个面的形状。特别是,基底电极是所谓的厚膜,膜厚比通过镀敷、溅射、蒸镀等形成的金属薄膜大,因此给予部件的外形尺寸的影响较大。
因此,如专利文献2那样,若仅在凸缘部中的与安装基板对置的底面侧形成包括基底电极的外部电极,则向凸缘部的包括侧面的与底面邻接的4个面侧突出的外部电极的厚度变小,从而能够减少绕线型线圈部件占安装基板的主表面的面积(安装面积)。但是,由于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小型化、向车载等严苛的使用环境展开等使用方式的变化,而存在仅通过底面侧的焊接接合无法充分地确保绕线型线圈部件与安装基板的固定力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外部电极形成方法,能够形成由通过镀敷处理形成的金属薄膜构成的外部电极,但该技术以包括锚固片、在坯体(芯体)内形成电极作为前提。因此,难以应用于未在芯体内形成电极而在芯体的周围卷绕线的结构的绕线型线圈部件中。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兼顾安装面积减少和固定力提高的绕线型线圈部件以及该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绕线型线圈部件具备:芯体,其具有卷芯部和连接于上述卷芯部的端部的凸缘部;线,其卷绕于上述卷芯部;以及外部电极,其供上述线的端部电连接,上述凸缘部的表面具有侧面以及底面,上述外部电极具有:与上述侧面接触并沿上述侧面延伸的金属薄膜部、以及与上述底面接触并由金属复合膜构成的厚膜电极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06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