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筋桁架活性粉末混凝土叠合板的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79499.5 | 申请日: | 2020-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5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金凌志;廉德铭;李丽;曹霞;金奇志;梁曦;任义成;孟庆鹏;尹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17 | 分类号: | E04B5/17;E04C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 桁架 活性 粉末 混凝土 叠合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筋桁架活性粉末混凝土叠合板的制作方法。设置一种叠合板,该叠合板由预制底板、后浇层、抗剪钢筋和底部钢筋构成;预制底板和后浇层由活性粉末混凝土浇筑而成,底部钢筋包含纵向受力筋和横向分布筋。将抗剪钢筋和底部钢筋进行绑扎或焊接,放入预制底板的模中进行浇筑,拆模后进行28天自然养护,然后将养护好的预制底板运至施工现场,实施后浇层的浇筑和养护,后浇层的材料配比和强度同预制底板,进行装配,装配完成后,支模进行二次浇筑和养护,即实现钢筋桁架活性粉末混凝土叠合板的制作。本发明具有非常良好的抗弯力学性能和刚度,且节能环保、便于生产、耐久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结构构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筋桁架活性粉末混凝土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叠合结构是由工厂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运送至现场装配后再现浇一层混凝土而形成的一种整体结构。叠合结构可克服整浇式混凝土结构的复杂工序和装配式结构整体刚度削弱的缺点,同时兼备两者的优点,因而在工程中获得广泛应用。
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始于1993年法国Bouygues实验室,根据最大密实度理论剔除粗骨料,其原材料为细石英砂、水泥、硅粉、细钢纤维、高效减水剂等,使各种颗粒达到最大密实化,在传统的混凝土成型工艺上加以强制搅拌。活性粉末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及高温耐受性等优点。
将活性粉末混凝土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混凝土叠合板中,可以很好的解决普通混凝土叠合板存在的结构自重大、耐久性差、延性差等缺点,对提高结构抵抗荷载的强度、减小截面尺寸、增大结构的跨越能力具有极大的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桁架活性粉末混凝土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具体步骤为:
(1)设置一种叠合板,该叠合板由预制底板、后浇层、抗剪钢筋和底部钢筋构成;预制底板和后浇层由活性粉末混凝土浇筑而成,底部钢筋包含纵向受力筋和横向分布筋,并根据具体受力情况进行配置。
(2)将步骤(1)中的抗剪钢筋和底部钢筋进行绑扎或焊接,然后放入预制底板的模中进行浇筑,浇筑时抹平预制底板的表面,再使用50型手动混凝土压纹器对预制底板的表面进行粗糙处理,拆模后进行28天自然养护,然后将养护好的预制底板运至施工现场,实施后浇层的浇筑和养护,后浇层的材料配比和强度同预制底板,进行装配,装配完成后,支模进行二次浇筑和养护,即实现钢筋桁架活性粉末混凝土叠合板的制作。
所述活性粉末混凝土按照以下步骤制得:根据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称量所需的各种原料,将三种不同粒径的石英砂、钢纤维、水泥和硅灰按顺序依次倒入强制式搅拌机中进行干料搅拌,进程4分钟,再将减水剂和水加入,充分搅拌5~8分钟,即制得活性粉末混凝土;所述钢纤维使用孔径为12.5mm的钢筛筛入。
所述抗剪钢筋采用钢筋桁架,钢筋桁架由一根上弦钢筋、两根腹杆钢筋和两根下弦钢筋构成,截面呈底高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上弦钢筋与下弦钢筋平行设置,腹杆钢筋由一根钢筋弯折形成类正弦曲线的波形,所有的弯折点分布在两条直线上,同一直线上相邻的弯折点之间的间距等于底部钢筋的横向分布筋的间距,一根上弦钢筋与两根下弦钢筋之间分别焊有一根腹杆钢筋。
本发明的优点:可有效减小构件的截面尺寸,减轻结构自重,从而减少水泥用量,节能环保;该构件施工质量好、便于工厂化生产,缩短施工工期,物料损耗小,降低对施工现场的场地条件要求;该叠合构件的抗压抗拉强度和刚度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构件,其轴心抗压强度可达到130N/mm2以上。在受力阶段可减少构件变形,提高构件的开裂弯矩和极限抗弯承载力。该板结合叠合板和活性粉末混凝土两者的优点,可极大的减轻自重,提高板的耐久性和延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制作的钢筋桁架活性粉末混凝土叠合板的长向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94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