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视觉与激光雷达多层次融合的车道检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74226.1 | 申请日: | 202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4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钰;李志伟;刘华平;李骏;李太帆;周沫;谭启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62;G01S17/87;G01S17/93;G01S7/48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陈琳琳;武玥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视觉 激光雷达 多层次 融合 车道 检测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视觉与激光雷达多层次融合的车道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在车辆上安装激光雷达和车载相机实现,所述方法包括:
对获得的点云数据和视频图像进行标定;
融合点云数据的高度信息、反射强度信息和视频图像的RGB信息构造点云聚类模型,基于点云聚类模型获得车道点云,对车道点云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车道曲面,获得第一车道候选区域;
将点云数据中的反射强度信息与视频图像的RGB信息融合,得到四通道的道路信息;输入预先训练好的语义分割网络3D-LaneNet,输出第二车道候选区域的图像;
将第一车道候选区域和第二车道候选区域进行融合,将两个车道候选区域的并集作为最终的车道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视觉与激光雷达多层次融合的车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点云数据的高度信息、反射强度信息和视频图像的RGB信息构造点云聚类模型,基于点云聚类模型获得车道点云,对车道点云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车道曲面,获得第一车道候选区域;具体包括:
构造基于约束条件的点云聚类模型:
Ei=α(Hi-Hi+1)+β(Qi-Qi+1)+γ[(Ri-Ri+1)+(Gi-Gi+1)+(Bi-Bi+1)]
其中,Ei表示第i个点和第i+1个点的相似度;α、β、γ为权重系数;Hi为标定后的点云数据中第i个点的高度、Qi为标定后的点云数据中第i个点的反射强度;Ri、Gi、Bi分别为视频图像中第i个像素的RGB三通道数值;
以最接近车头中心位置的点云为中心点,利用所述点云聚类模型开始聚类,当不再有新的点被聚类或者点云中所有点都已经被遍历完后,最终聚类得到的所有点云为属于车道的点云;
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属于车道的点云进行曲面拟合,获得车道曲面,即第一车道候选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视觉与激光雷达多层次融合的车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语义分割网络3D-LaneNet能够同时处理连续多帧信息,并从连续多帧信息中提取车道的关联特征;3D-LaneNet包括12个3D-P-Inception模块,其中,6个3D-P-Inception模块用于Encode阶段,6个3D-P-Inception模块用于Decode阶段;3D-P-Inception模块为将二维卷积核替换为三维卷积核的Inception-v2模块;在3D-P-Inception中将3D-MaxPooling替换为3D-AvgPooling;所述3D-P-Inception模块中使用了不同大小的卷积核,便于提取多尺度的车道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422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