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闭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73425.0 | 申请日: | 202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7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张贺;陈凯;杜锦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00 | 分类号: | B61D17/00;B61D17/02;E05B79/10;E05F15/56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张媛媛 |
地址: | 266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闭 机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闭机构,包括:舱门:包括可开闭的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固定罩:双侧开口,两个开口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舱门可与固定罩的第一端配合;开闭执行机构:用于控制舱门开闭,包括转轴及转臂,所述转臂一端与转轴连接,另一端连接至舱门;转接机构,用于连接固定罩和开闭执行机构,与固定罩连接,并进一步与开闭执行机构的转轴连接。该开闭机构为一种分体式开闭机构,舱门、固定罩、转轴机构和推送机构为独立的子模块,通过转接机构直接或间接的将子模块组装。通过模块化组装结构的设计,实现舱门和固定罩的模块化组装,该方案可以解决传统金属构架承载前端开闭机构的重复研配、调试复杂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列车开闭机构。
背景技术
动车组前端开闭机构用于列车车头前端,其结构包括舱门、动作机构、固定罩等。
目前,动车组前端开闭机构产品按承载方式和结构形式可分为金属构架承载和玻璃钢承载两种。这两种开闭机构的共性为:动作机构均与舱门连接,可控制舱门的开闭,满足列车重连、救援等功能的要求。这两种开闭机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承载机构。
1.金属构架承载前端开闭机构主要由舱门、固定罩、承载机构(金属构架)、动作机构等组成。舱门一般由玻璃钢材料制成,当舱门开启时用于前端车钩的连挂,当舱门关闭时保护内部设备;固定罩作为非承载结构,仅与舱门配合形成完整的前端流行性造型;承载结构,包括连接舱门、固定罩和车体基准之间的金属构架,用于将舱门等结构安装到车辆上,同时承受前端开闭机构内部其它部件的重量和列车运行时的空气阻力;动作机构用于带动舱门实现开启、关闭动作。
2.玻璃钢承载前端开闭机构主要由舱门、固定罩、动作机构等组成。舱门一般由玻璃钢材料制成,当舱门开启时用于前端车钩的连挂,当舱门关闭时保护内部设备;与金属架构不同,玻璃钢前端开闭机构的固定罩作为承载结构,用于承受前端开闭机构内部其它部件的重量和列车运行时的空气阻力;动作机构用于带动舱门实现开启、关闭动作。
对于金属构架承载前端开闭机构,非承载固定罩、金属构架分别与车体安装,存在两处甚至两处以上安装基准,固定罩与金属架构安装之后再组装舱门和固定罩。由于产品结构本身的缺陷(尤其是金属架构的结构),固定罩安装后,很难保证与舱门之间的配合尺寸,此种方式的缺点是安装时需要重复研配舱门与固定罩之间缝隙,玻璃钢打磨、修补工作繁复。对于玻璃钢承载前端开闭机构,舱门、承载固定罩、运动机构三者研配完成后整体与车体安装,只有承载固定罩与车体之间唯一安装基准,舱门与固定罩之间无需重复研配,但此种方式的前端开闭机构所用固定罩厚度较厚、重量较大,不利于产品重量管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金属构架开闭机构的安装过程中,需要反馈研配缝隙,造成安装工序复杂,安装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模块化结构、易组装的分体式金属框架开闭机构,进而改进金属框架开闭机构的安装方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开闭机构,包括:
舱门:包括可开闭的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
固定罩:双侧开口,两个开口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舱门可与固定罩的第一端配合;
开闭执行机构:用于控制舱门开闭,包括转轴及转臂,所述转臂一端与转轴连接,另一端连接至舱门;
转接机构,用于连接固定罩和开闭执行机构,与固定罩连接,并进一步与开闭执行机构的转轴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开闭机构进一步包括动力推送机构,所述动力推送机构包括安装架及设置在安装架上的动力单元,所述安装架与转接机构连接,所述动力单元连接至转臂。
作为优选,所述转接机构包括基体,基体上呈高度差设置有第一座板和第二座板,所述第一座板与固定罩连接,第二座板与转轴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34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