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波长光电式烟雾检测的方法及传感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67273.3 | 申请日: | 2020-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9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许如臣;黄照祺;王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环科仪消防报警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B17/107 | 分类号: | G08B17/107;G08B29/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1612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长 光电 烟雾 检测 方法 传感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波长光电式烟雾检测的方法以及传感器,通过内置有蓝光发光管、红外发光管以及光电二级管构成的光电集成模块,在与所述光电集成模块呈45度角的侧面上方,还设置有LED红光的第三发光源,所述第三发光源的发射前端正对着所述光电集成模块。本专利通过整合三种波长的发光器件,并且合理控制各种发光器件的发光时间周期、长短以及发射功率,结合可以控制或者配置的受光器,可以构成3X3种组合方式,用于判断出当前烟雾颗粒的大小以及可能的类型,从而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减少漏报或者误报发生的机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波长光电式烟雾检测的方法及传感器。
背景技术
在商业和住宅等场合所用的烟雾传感器、探测器,现在逐渐采用光电式的替代电离式的,因为光电式的烟雾探测器相对来说,发生滋扰报警的机率低一些。
在现有技术中,有采用红外对射的光电式烟雾检测方式,也有布置LED发光结合光电二级管测量散射光能量大小的检测方式等,都还存在一些比重严重的缺陷,在部分应用场景,其误报率偏高,比如其并不能有效识别到煮饭产生的蒸气或者天气原因产生的雾气等,或者在灰尘较多的场合使用,灰尘也会影响其检测结果,产生误报。
现有技术中的光电式烟雾传感器也有采用两个波长的光源作为发光器件,再布置受光器件来接收,或者将两个发光器件和受光器件整合集成到一个部件或者芯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抗干扰的能力,能识别到部分干扰源,从而减少漏报或误报发生的机率。但在烟雾以及气雾的检测过程中,对小颗粒的烟尘类型,其识别能力还是不足,环境光对检测结果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较难解决。
提高烟雾检测能力的重点在于对烟雾颗粒类型的识别和分类,识别出有效的、真正的烟雾存在,并排除掉各种各样干扰源的干扰。但在现有技术中,烟雾传感器或者探测器一类无法避免的误报,干扰了日常的正常生活工作过程,是不被市场认可甚至直接移除或不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发生火灾时,烟雾探测器没有工作或者漏报,也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之一。
在专利号为201410613283.7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双光路火灾烟雾探测烟室,包括光学测量腔,所述光学测量腔由基座和上盖相互扣合形成,所述基座包括圆形底板、用于固定上盖的卡扣以及用于分别放置两个红外光发射器和一个红外光接收器的三个光座。该发明是通过设置两个红外光发射器和一个红外光接收器来实现,其单一的波长检测方式,同样不能对烟雾颗粒类型的有效识别和分类,并不能解决怎么提高烟雾检测能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合了三种波长发光器件的光电式烟雾检测方法以及传感器,通过控制发射蓝光、红外光以及LED红光的时间间隙以及发射功率,检测受光器件的光功率大小,分析三种波长在不同的发光组合中的光功率传输比(PTR)的大小及速率,用于判断当前烟雾颗粒的真实性、预估大小或者可能的类型,从而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减少漏报或者误报发生的机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波长光电式烟雾检测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1:控制并发射第一发光源,在固定的时间周期内,获取受光器的光电流大小,反馈受光器的光功率(nW);控制并发射第二发光源,在固定的时间周期内,获取受光器的光电流大小,反馈受光器的光功率(nW);控制并发射第三发光源,在固定的时间周期内,获取受光器的光电流大小,反馈受光器的光功率(nW);
S12:计算步骤S11:中的功率传输比(PTR),所述功率传输比(PTR)为受光器的光功率(nW)除以所述第一发光源、所述第二发光源或者所述第三发光源的发射光功率(mW),并分别记录存储,分别为PTR1、PTR2、PTR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环科仪消防报警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环科仪消防报警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72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