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和利用方法以及在水泥生产线固废卸料区域废水循环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65791.1 | 申请日: | 202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7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王亭如;李东祥;李晓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杜云英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 循环 利用 系统 方法 以及 水泥 生产线 卸料 区域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废水循环利用,具体公开了一种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和利用方法以及应用,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废水收集单元和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包括沉泥区和清水区,废水收集单元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的污水收集并汇集至沉泥区,沉淀池中的污泥能够汇集至沉泥区的底部,且沉泥区的泥浆能够输送至煅烧炉;清水区能够将清水区内的水输送至喷水设备,清水区还能够通过补水管道与外部水源可控连通。该系统不仅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废水收集起来进行循环利用,还能将废水中的污泥进行无害排放,实现绿色、环保并节约水资源的目的。而该系统应用于水泥生产线中时,不仅实现废水循环,而且在零污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了污泥中的资源回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循环利用,具体地,涉及一种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和利用方法以及在水泥生产线固废卸料区域废水循环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往往有大量的含有污泥的废水。以水泥生产线为例,在水泥熟料生产线中,含有污泥的废水来源有主厂房车辆清洗水和污泥储存库地面冲洗水,两类废水均在主厂房内的卸车大厅(即废水排放源区域)产生,此部分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泥,污泥主要为水泥熟料、粉尘等,若直接外排到环境中,并未加以充分利用,不但造成水资源浪费,还会产生水环境污染。
为了节约水资源,需要尽量减少固废项目的耗水量,固废项目最大的用水点就是主厂房卸料大厅的车辆和地面冲洗水,故此部分生产废水的循环利用尤为重要。国内拥有数量庞大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如果能够采用适当的方式,将该部分生产废水进行收集处理并循环利用,将会极大的改善环境,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是,如上所述,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并不适于直接排放,即便能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污泥的排放问题,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和利用方法以及在水泥生产线固废卸料区域废水循环中的应用,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不仅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废水收集起来进行循环利用,还能将废水中的污泥进行无害排放,实现绿色、环保并节约水资源的目的。而该系统应用于水泥生产线中时,不仅废水得到应用,而且污泥在零污染排放的基础上,得到了回收,更进一步节约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废水收集单元和与废水收集单元相连通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包括沉泥区和与沉泥区相连通的清水区,废水收集单元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的污水收集并汇集至沉淀池内的沉泥区,沉淀池中的污泥能够汇集至沉泥区的底部,且沉泥区的泥浆能够输送至煅烧炉;清水区能够将清水区内的水输送至喷水设备,清水区还能够通过补水管道与外部水源可控连通。
优选地,沉淀池通过穿孔墙将沉淀池分为沉泥区和清水区,且沉泥区底沿远离清水区的方向向下坡向设置。
优选地,废水收集单元包括设置于废水排放源区域的多条排水沟和与排水沟连通的集水坑,废水排放源区域的废水能够坡向流入排水沟并汇集至集水坑,集水坑的底部通过坡向下设置的管道或沟槽与沉淀池连通。
优选地,清水区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设置于清水区的底部且通过管道与喷水设备相连通。
优选地,喷水设备为水枪或出水管。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废水排放源区域的控制柜,控制柜上的控制开关能够将水枪和水泵的电源开关连锁。
优选地,清水区内还设置有液压水位控制阀,液压水位控制阀能够监测清水区的是否达到目标水位以将补水管道与外部水源开启或关闭。
优选地,沉泥区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污泥泵能够将沉泥区的泥浆输送至煅烧炉;或者,还包括污泥仓,污泥泵能够先将沉泥区的泥浆输送至污泥仓,再通过设置于污泥仓内的污泥泵输送至煅烧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57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