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管网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63120.1 | 申请日: | 202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8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地建(厦门)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G01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管网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勘测技术领域,旨在提供地下管网系统,其包括探测设备,探测设备电性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电性连接有后台;后台根据各专业详细施工图纸归纳生成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后台将管线施工的工作进度根据工作任务分解成各个进度计划,分别列出各进度计划的活动内容,根据施工方案确定各施工流程及逻辑关系,制定初步施工进度计划;后台将初步施工进度计划与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关联生成用于可视化模拟管线的BIM模型;后台接收探测设备采集的数据,并根据采集的信息将数据标注显示于BIM模型对应位置的管道上。本发明具有高效管理地下管网的效果,以为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综合管线信息,辅助工作人员进行地下管线的管理和施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勘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地下管网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内新建了很多地下管线,为了使原有的地下管线能够更好为新建管线工程服务,往往需要对原管线实施相关改造或者报废处理,改造原管线极大地增加了地下管线结构的复杂性。因此需要提高地下管线勘测的精确性,确保原管线的数据库与现实地下管线的数据库保持一致性,以充分利用原管线和现实地下管线的数据库辅助管线管理和施工。
现有的地下管网,在大部分地区仍以手工方式进行管网的设计和管理,地下专业管网资料以图纸、图表等形式记录保存。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地下管网以手工方式进行管网的设计和管理,且不能提供准确的综合管线信息,无法满足城市建设、规划及城市管理部门对管网信息的要求,地下管网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地下管网系统,其具有高效管理地下管网的效果,以为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综合管线信息,辅助工作人员进行地下管线的管理和施工,使地下管网系统更满足城市建设、规划及城市管理部门对管网信息的要求。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地下管网系统,包括用于探测管线位置、埋地深度和管道内部情况的探测设备,所述探测设备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用于管理管线的后台;
所述后台根据各专业详细施工图纸归纳生成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以用于在向所述后台输入预设参数后,得到各满足施工及工程管理需求的专业详细的施工图纸,指导管线施工;
所述后台将管线施工的工作进度根据工作任务分解成各个进度计划,分别列出各进度计划的活动内容,根据施工方案确定各施工流程及逻辑关系,制定初步施工进度计划;
所述后台将初步施工进度计划与所述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关联生成用于可视化模拟管线的BIM模型;
所述后台接收所述探测设备采集的数据,并根据采集的信息将数据标注显示于所述BIM模型对应位置的管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探测设备探测管线位置、埋地深度和管道内部情况并将数据信息以电信号形式输入控制器内,经控制器传输至后台内;后台根据各专业详细施工图纸归纳生成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指导管线施工;后台制定初步施工进度计划,将初步施工进度计划与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关联生成BIM模型,可视化模拟管线实时情况,并将获得的数据信息标注显示于BIM模型对应位置的管道上;以直观地显示地下管网的情况,为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综合管线信息,辅助工作人员进行地下管线的管理和施工,使地下管网系统更满足城市建设、规划及城市管理部门对管网信息的要求。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探测设备采集的数据还包括管道内部的流量信息,所述后台接收所述探测设备采集的流量数据并以动态形式在所述BIM模型对应位置的管道内模拟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地建(厦门)勘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地建(厦门)勘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31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合金熔炼炉
- 下一篇:一种消除汽车下坡前盲区的系统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