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红外夜视摄像机检测系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62015.6 | 申请日: | 202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6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考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7/00 | 分类号: | H04N17/00;H04N5/33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利明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摄像机 检测 系统 装置 方法 | ||
近红外夜视摄像机检测系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属于光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环境中存在光干扰导致无法对夜视摄像头进行有效、可靠检测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可见光检测模块、近红外光检测模块、主控模块和报警模块;可见光检测模块测量环境中可见光的强度,并将可见光强度的测量值发送至主控模块;近红外光检测模块测量环境中近红外光的强度,并将近红外光强度的测量值发送至主控模块;主控模块将近红外光强度与可见光强度的测量值做除法运算,除法运算获得的运算值与标准阈值相比较,当运算值大于标准阈值时,主控模块控制报警模块发出报警信号。本发明用于检测近红外夜视摄像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近红外夜视摄像机的检测系统,属于光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可见光是指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见光谱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70nm之间。
不可见光是指除可见光外那些人眼所不能感知的波长的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光、紫外光、x射线、γ射线等。
红外光是不可见光,是波长大于可见红光(770~622nm)的电磁波。因为人眼观察不到红外光的存在,又因为物体会对红外光产生反射,所以红外夜视摄像机利用这个特性来实现夜视。
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于可见光(ⅥS)和中红外光(MIR)之间的电磁波,按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常见的红外夜视摄像机采用的红外发光器件光谱主要集中在近红外短波区域。
近红外夜视摄像机主要用于在无可见光或者微光的环境下,采用红外发射装置主动将近红外光投射到物体上,红外光经物体反射后进入摄像机镜头,利用CCD或CMOS可以感受红外光的光谱特性进行成像,可拍摄到可见光不足的环境下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画面。主动近红外成像摄像机在交通、安防监控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近年来随着近红外夜视摄像机被不法分子滥用以及带有近红外LED发射光源的微型夜视摄像机的出现,使公民个人隐私与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专利文献(一种便携式隐藏摄像头的检测装置,申请号:CN201910721489.4)所公开的,一种便携式隐藏摄像头的检测装置,其具备:带通红外感光探测器、控制器和报警器;当带通红外感光探测器检测到设定波长的红外光谱时,报警器报警,就是为了检测环境中是否存在红外摄像机。但是该专利没有考虑环境光的干扰问题,在现实环境中,诸如在可视光和红外光之范围具有波长分布的卤素灯、太阳光等都会引起上述便携式隐藏摄像头的检测装置产生严重误报,该装置只能在完全黑暗环境下使用,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其可靠性与实用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环境中存在光干扰导致无法对夜视摄像头进行有效、可靠检测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近红外夜视摄像机检测系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所述一种近红外夜视摄像机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包括可见光检测模块、近红外光检测模块、主控模块和报警模块;
可见光检测模块测量环境中可见光的强度,并将可见光强度的测量值发送至主控模块;
近红外光检测模块测量环境中近红外光的强度,并将近红外光强度的测量值发送至主控模块;
主控模块将近红外光强度与可见光强度的测量值做除法运算,除法运算获得的运算值与标准阈值相比较,当运算值大于标准阈值时,主控模块控制报警模块发出报警信号。
优选的,所述标准阈值为:
在没有近红外光源的室内可视环境下,近红外光检测模块获取的测量标准值除以可见光检测模块获取的测量标准值,所获结果即为标准阈值。
优选的,所述可见光检测模块检测400nm~770nm波长域的光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考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考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20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