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梁侧预埋悬挑脚手架固定体系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61160.2 | 申请日: | 2020-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6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5/04 | 分类号: | E04G5/04 |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古绪鹏 |
| 地址: | 243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梁侧预埋悬挑 脚手架 固定 体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梁侧预埋悬挑脚手架固定体系,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底部的梁侧预埋工字钢及上部的双排脚手架组成,所述的梁侧预埋工字钢由悬挑工字钢、上斜拉杆和下斜撑杆组成,所述的悬挑工字钢的表面搭设有双排脚手架,双排脚手架底部设置有可调节脚手架立杆固定件,悬挑工字钢内端垂直方向焊接一块矩形底座钢板,矩形底座钢板的表面分别安装有高强螺母、高强螺栓。本发明耗材少,安装和拆除方便快捷,周转材料可重复使用,施工成本显著降低,材料、杆件均为定制出厂,轻量化操作,只与建筑物主体结构外侧连接,均不需穿越墙体,外墙的砌筑、粉刷、贴外墙砖等工序都能一步到位,绝对不会引起渗水漏水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梁侧预埋悬挑脚手架固定体系。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建筑市场飞速发展,高层民用建筑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开发越来越普及。目前,我国高层民用建筑外脚手架搭设仍然采用传统悬挑脚手架,该系统安装传统做法缺点明显。一是民用建筑造型越来越复杂,因工字钢端部锚固长度为伸出长度的1.25倍,导致所需周转材料多,搭设和拆除时间长,要大量占用塔吊等垂直运输工具专门安排起吊。主体结构施工装修完毕拆除脚手架时,一根3~5m长的工字钢难以从室内取出,安装和拆除过程中必须全程依赖塔吊施工。二是工字钢在室内锚固长度大,数量多,影响上一层的现浇楼盖支模、建筑垃圾及清理二次结构施工。工字钢穿越墙体,拆除悬挑悬挑型钢梁和连墙件后需要补砌墙洞、补粉刷等装饰。拆除传统悬挑脚手架后遗留的外墙洞口,影响外墙的砌筑、粉刷、贴外墙砖等工序。施工效率低,工期耽误。三是传统做法悬挑梁斜拉绳上端采用U形预埋拉环固定、上拉件采用斜拉绳,上、下端的连接固定操作复杂,难以控制和调整实际长度,影响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创建。四是因工艺需要,传统悬挑梁固定工字钢梁采用楼板3个U型预埋锚固环对伸入室内的工字钢进行固定,锚固环数量多,安装和拆除不便,且会在楼板处留下孔洞,损坏混凝土板的强度。室内楼面结构上U形预埋锚固环拆除过程中需现场切割,预埋件回收率低,易损坏混凝土梁、板构件,可能引起楼面渗、漏水。五是传统悬挑工字钢穿墙在剪力墙上预留洞口,破坏混凝土的整体性,导致结构应力不均,降低混凝土的安全等级。且作业人员安排修补随意性大,可能造成外墙预留洞渗水漏水,导致业主后期投诉,降低企业的信誉,影响企业市场的开拓。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梁侧预埋悬挑脚手架固定体系,本发明操作方便,较传统悬挑工字钢体系耗材少,安装和拆除方便快捷,周转材料可重复使用,材料使用率高,施工成本显著降低,材料、杆件均为定制出厂,轻量化操作,只与建筑物主体结构外侧连接,均不需穿越墙体,外墙的砌筑、粉刷、贴外墙砖等工序都能一步到位,绝对不会引起渗水漏水现象。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梁侧预埋悬挑脚手架固定体系,包括底部的梁侧预埋工字钢及上部的双排脚手架组成,所述的梁侧预埋工字钢由悬挑工字钢、上斜拉杆和下斜撑杆组成,所述的悬挑工字钢的表面搭设有双排脚手架,双排脚手架底部设置有可调节脚手架立杆固定件,悬挑工字钢内端垂直方向焊接一块矩形底座钢板,矩形底座钢板的表面分别安装有高强螺母、高强螺栓,矩形底座钢板通过高强螺母、高强螺栓固定在第N层建筑主体结构外侧,悬挑工字钢内端上侧及下侧均焊接一块耳板;
所述的上斜拉杆与下斜撑杆均为伸缩杆件,上斜拉杆与下斜撑杆的端部分别安装有双耳螺栓,上斜拉杆的上端通过双耳螺栓及销栓固定第N+1层建筑主体结构外侧,上斜拉杆的下端使用销栓固定于悬挑工字钢的上耳板上,下斜撑杆的上端使用销栓固定于悬挑工字钢的下耳板上,下斜撑杆的下端通过双耳螺栓及销栓固定第N-1层建筑主体结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斜拉杆和下斜撑杆均由橡胶保护套和拉撑杆伸缩节组成,橡胶保护套套装在拉撑杆伸缩节的外侧,上斜拉杆和下斜撑杆根据受力计算需要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11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