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红火蚁的驱虫水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58420.0 | 申请日: | 2020-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2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吴鸿;张志祥;邢欢铃;胡颍琦;徐汉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65/24 | 分类号: | A01N65/24;A01N37/02;A01N25/30;A01P7/04;A01P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崔自京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红火 驱虫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红火蚁的驱虫水,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混合肉桂精油0.01%~10%,乳化剂1%~10%,余量为水;其中,混合肉桂精油是由质量比为5~45:4的越南肉桂树皮精油和乙酸肉桂酯组成的混合物。制备方法:(1)称取各原料;(2)将乙酸肉桂酯加入到越南肉桂树皮精油中,磁力搅拌,得到混合肉桂精油,备用;(3)将乳化剂加入到水中,磁力搅拌,得到乳化剂水溶液;(4)将混合肉桂精油加入到乳化剂水溶液中,磁力搅拌,即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杀虫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驱虫水,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红火蚁的驱虫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红火蚁作为“世界100种危害最为严重的著名入侵生物”之一,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南美侵入美国以来,便加速遍布于世界各地,自国内被发现后更是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国家农业部已于2005年1月17日发布公告,将红火蚁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红火蚁会对人类及生活环境进行利用和殖民,比其它蚂蚁更具有侵略性。红火蚁叮咬人类后不仅带来强烈的刺痛感,而且毒液中含有高浓度的毒素,会引起强烈的灼伤和瘙痒,然后形成水泡,形成白色脓疱;破裂或擦伤脓疱可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并可能导致永久性疤痕;在更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近年来,常用杀虫剂触杀或毒诱饵引诱红火蚁慢性死亡,但由于杀虫剂和毒诱饵都是化学成分合成,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并带来环境的污染。开展研究和开发替代控制策略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从植物中提取的精油对不同的害虫具有毒性。植物的精油(EOS)中不同的化合物成分可以协同作用,提高其作用潜力和功效。
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是中国传统药材之一,具有传统的药用价值。其中,肉桂挥发性成分药用价值最高,主要为萜类、脂肪族化合物等;皮和叶的精油成分还有所不同,肉桂醛是含量是最高的成分;除此之外,还有个别其他成分也为肉桂精油的主要成分,且叶片中的主成分和树皮中的成分略有差异。肉桂精油是纯天然成分,易于分解,安全,无污染,也无毒性残留,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杀虫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研究者利用肉桂精油对许多昆虫或动物以及寄生菌类作用,均产生忌避、驱逐和抑制、死亡的作用,驱避和熏蒸是肉桂精油比较突出的特点,可利用该特点对肉桂精油进行加工,进而制成驱虫水、熏蒸剂等产品,为肉桂产品加强农药防治及人类卫生安全的管理方面提供保障。
现有技术对红火蚁的防治手段还不成熟,且产品单一,方式单一。因此,开发一种植物驱虫水是目前研究领域所缺少的,对于防止红火蚁对人体的危害,研究一种绿色植物驱虫水是极其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红火蚁的驱虫水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驱虫剂为淡黄色乳白色液体,质地均匀稳定,有淡淡的肉桂清香,易吸收、不油腻,驱避效果持久,通过调整后的肉桂挥发成分驱避红火蚁,能够作用于红火蚁细胞中的不同靶位,可使红火蚁改变对人的辨识能力,从而达到防治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红火蚁的驱虫水,包括有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混合肉桂精油0.01%~10%,乳化剂1%~10%,余量为水;其中,混合肉桂精油是由质量比为5~45:4的越南肉桂树皮精油和乙酸肉桂酯组成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找到了一种防治红火蚁的新途径,利用混合肉桂精油的驱避性,可有效驱赶或杀死红火蚁,主要用于人类,调整比例后也可用于植物的防治;本发明通过改造植物精油成分,并添加同类精油中主成分的方式进行增效作用,也是一种杀虫增效的新机理;本发明驱虫水能够显著丰富产品的选择性,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用量,减少农药的残留,剂量低,效果好,成本也不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84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