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越地铁多隧道的桩基施工方法及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57218.6 | 申请日: | 2020-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4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 发明(设计)人: | 龙敏健;金学胜;苗恩新;余健;高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四局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7/48 | 分类号: | E02D27/48;E02D27/16;E02D5/34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 地址: | 510665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越 地铁 隧道 桩基 施工 方法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越多隧道的桩基施工方法及结构,本发明是在已建地下交通的隧道盾构结构或规划地下交通的隧道盾构结构两侧的盾构保护线外侧设置钻孔灌注桩,隧道盾构结构两侧的钻孔灌注桩沿隧道盾构结构走向线性布置;然后在钻孔灌注桩上设置纵向转换基础梁和横向转换基础梁;地面建筑的墙柱设在纵向转换基础梁和横向转换基础梁上。本发明突破了传统桩基和结构布置的不足。既能满足建筑结构自身承载力和安全性要求,又能提供地下较大空间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地下地上空间综合利用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越多隧道的桩基施工方法及结构,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交通的发展,地铁隧道和地下公路隧道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因此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时通常要考虑地下隧道安全,一般情况下地上建筑应用尽可能避开地下隧道所经过区域。使得地上用地受到限制也越来越多,造成地面用地稀缺。如何解决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上建筑用地稀缺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如果能够通过改变现有建筑桩基结构,使桩基结构既能满足建筑结构自身承载力和安全性要求的情况下又能不影响地下交通的正常运行,实现地下地上空间综合利用的目的,对于解决地下空间利用和地上建筑用地稀缺的问题是一个突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越多隧道的桩基施工方法及结构,以解决地下空间利用和地上建筑用地稀缺的矛盾,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跨越多隧道的桩基施工方法,该方法是在已建地下交通的隧道盾构结构或规划地下交通的隧道盾构结构两侧的盾构保护线外侧设置钻孔灌注桩,隧道盾构结构两侧的钻孔灌注桩沿隧道盾构结构走向线性布置;然后在钻孔灌注桩上设置纵向转换基础梁和横向转换基础梁;地面的建筑墙柱设在纵向转换基础梁和横向转换基础梁上。
前述跨越多隧道的桩基施工方法中,所述纵向转换基础梁和横向转换基础梁底面应高出隧道盾构结构外轮廓线两米以上。
前述跨越多隧道的桩基施工方法中,所述纵向转换基础梁与横向转换基础梁的交点与钻孔灌注桩顶面连接。
根据上述跨越多隧道的桩基施工方法构成的本发明的一种跨越多隧道的桩基结构,包括用于支承建筑结构按纵横排列方式排列的钻孔灌注桩;横向排列的钻孔灌注桩定位在地面以下隧道盾构结构横断面两侧盾构保护线外侧;纵向排列的钻孔灌注桩沿隧道盾构结构走向线性布置;钻孔灌注桩顶面与纵向转换基础梁和横向转换基础梁底面浇筑连接。
前述跨越多隧道的桩基结构中,所述纵向转换基础梁和横向转换基础梁的交点位于钻孔灌注桩顶面。
前述跨越多隧道的桩基结构中,所述纵向转换基础梁和横向转换基础梁底面与隧道盾构结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两米。
前述跨越多隧道的桩基结构中,所述纵向转换基础梁和横向转换基础梁的交点顶面设有建筑墙柱。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突破了传统桩基和结构布置的不足。本发明既能满足建筑结构自身承载力和安全性要求,又能提供地下较大空间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地下地上空间综合利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及方法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钻孔灌注桩、2-隧道盾构结构、3-盾构保护线、4-纵向转换基础梁、5-横向转换基础梁、6-隧道盾构结构外轮廓线、7-建筑墙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四局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四局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72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