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湖泊入湖口点源污染强化滞留净化人工湿地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53126.0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9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范秀磊;农均丞;张舒;朱华刚;赵智磊;李莹;刘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B1/00 | 分类号: | E02B1/00;E02B3/00;E02B3/06;E02B15/06;C02F3/3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卓小彬 |
地址: | 221111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南三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湖泊 湖口 污染 强化 滞留 净化 人工 湿地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湖泊入湖口点源污染强化滞留净化人工湿地系统,在湖泊入湖口处的前端设有生态石笼坝、末端设有截流坝;在生态石笼坝、截流坝以及湖泊入湖口两岸围成的区域为净化人工湿地;所述净化人工湿地内建设有连接生态石笼坝和截流坝的混泥土隔水墙,所述混泥土隔水墙将所述净化人工湿地分为行洪模块和水处理模块;所述行洪模块包括初步对水中杂质除杂的污水滞留区以及排洪的行洪渠;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高效藻类塘、生物净化池以及表流式人工湿地。本发明依照湖泊入湖口的具体地形,在原位土壤、石层上改造构建,施工简单,节约土地资源。其的优点在于,可对入湖口的污水进行过滤、强化滞留净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工湿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湖泊入湖口的一种点源污染强化滞留净化人工湿地系统。
技术背景
近年来,大量固体垃圾、受污水体因为处理不当而流入湖泊,造成了湖泊水质恶化、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现象,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湖泊周边的生态系统。特别是降雨时,由于湖泊入口处缺乏前期雨水处理设施致使各种受污染水体、固体垃圾等随着雨水流入湖泊内,引起湖泊水体中氮磷有机物质和各种营养盐大量积累,湖泊生态系统因此失衡甚至崩溃。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控制运行的与沼泽自然湿地类似的构筑物或设施,其治理污水的基本原理是将污水均匀配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沿着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一种技术。人工湿地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湖泊水体的净化效果,同时也可以增加湖泊的景观效应。现有的人工湿地包括建造在岸上的异位人工湿地系和直接建造在河湖中的原位人工湿地系统,原位人工湿地系统具有节约土地资源、施工较为简单的优点。但目前的原位人工湿地系统大多没有对引进的水体进行过滤,导致水体中夹带的较大木制品、有机碎屑和塑料等固体垃圾直接进入已建成的人工湿地系统,对人工湿地系统造成了堵塞、破坏等影响,从而增加了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营维护的费用。
专利号为CN201410579409.3提出了一种用于景观水体与河道整治的强化预处理防堵塞的人工湿地,其特征是在人工湿地前设置格栅池,格栅池内的格栅将格栅池分为格栅池进水口和格栅池出水口两个腔体,水体由格栅池进水口经格栅过滤进入格栅池出水口再流入酸化池人工湿地进行处理。其可对水体进行较好的过滤酸化除去有机物等处理。但这种设计仅适用于水量水流较小的水域,在水量水流较大的水域运用时则会造成进水口格栅池大量固体物质堆积而影响进水的问题,进而影响人工湿地对水体的处理效率;另外,现有的人工湿地系统应对降雨引起的水量急剧增长的措施较为欠缺,经常出现建成的人工湿地系统受洪水冲击而毁坏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上述提出的现有人工湿地系统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湖泊入湖口点源污染强化滞留净化人工湿地系统,建造于湖泊的入湖口处,在原有的土壤、石层上进行改造施工,可实现平水时期对进入湖泊的水体进行强化滞留净化,及多水时期的紧急排洪并初步处理,从而达到调节湖泊水质水量,增强湖泊生态调节能力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湖泊入湖口点源污染强化滞留净化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湖泊入湖口处的前端设有生态石笼坝(1)、末端设有截流坝;在生态石笼坝、截流坝以及湖泊入湖口两岸围成的区域为净化人工湿地;
所述净化人工湿地内建设有连接生态石笼坝和截流坝的混泥土隔水墙,所述混泥土隔水墙将所述净化人工湿地分为行洪模块和水处理模块;
所述行洪模块包括初步对水中杂质除杂的污水滞留区以及排洪的行洪渠;
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高效藻类塘、生物净化池以及表流式人工湿地。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湖泊入湖口点源污染强化滞留净化人工湿地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行洪模块面积占整个所述净化人工湿地区域面积的1/3,水处理模块为面积占整个所述净化人工湿地区域面积的2/3;所述截流坝延伸至湖岸边6.0-12.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31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