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廊道扩培菌剂净化河道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50372.0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0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宗兵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盛君梅 |
地址: | 20043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廊道 扩培菌剂 净化 河道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廊道扩培菌剂净化河道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1)在廊道中接种高浓度驯化土著微生物;2)以搅拌或曝气的方式将沉积底泥扰动至上覆水体,为廊道提供包括土著微生物源、氮源和微量元素在内的所需物;3)加入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4)将廊道内经处理后的水通入河道,改善河道水质。本发明能够使得廊道本身具有极高的污染去除能力,经处理后廊道中淤积的黑臭底泥将迅速转换为河泥的棕黄色状态,实现原位消除底泥黑臭、减量、增加污染去除率的效果,通过将廊道内经处理的水通入河道,可大大提高河道水质,尤其适合流动性河道的治理,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管道底泥持续淤积影响廊道水质,增加清淤负担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廊道扩培菌剂净化河道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地表径流采用强排模式,由泵站排入受纳河道,常引起河道阶段性黑臭。为保障受纳河道水质改善效果,国内一般使用挖掘截流设施潜力、推进雨污混接改造及加大河道生态修复力度等措施。
高通量生态净化廊道,能有效地将放江时的管道底泥控制在廊道范围内,并在放江结束后对其进行净化,也能改善晴天时的泵站溢流污水水质。其通常设置在泵站排放口外的河道内,主要包括柔性高通量不堵塞的净化屏障系统、可提升微孔曝气系统、高效生物净化系统、表面覆盖和生态景观系统、抗冲和固定系统等。其中,屏障系统主要是在排放口的河道内设置一定面积的净化屏障,主要目的是拦截泵站带出来的管道底泥,防止底泥对河道造成污染。如果不设置这道屏障,放江初期污泥如墨水般翻涌而出,等放江结束后,底泥不断冒泡上浮,呈现一团团黑色泥皮在河道表面,这是污染物大量排向河道,底泥大量消耗氧气,底泥厌氧造成的。现在国内外对日益严重的底泥污染除了清淤、洗泥、后端处理别无他法,均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通过净化屏障系统可以减少感官黑臭现象,将污泥拦截在廊道治理范围内慢慢治理。但长期来看,由于有些泵站放江量大或放江频繁,很容易在廊道内累积大量黑臭淤泥,高度甚至超过两米,若仅依靠生态系统自行降解,时间长且减小见效缓慢,若不使用化学药剂,仅有表层底泥被处理氧化,下层底泥依然保持黑臭状态,持续放江则持续黑臭,对廊道水质影响极大,而且还会持续向上覆水体释放氨氮,增加清淤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廊道扩培菌剂净化河道的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管道底泥持续淤积影响廊道水质,且增加清淤负担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使用廊道扩培菌剂净化河道的方法,所述方法主要包括:1)在廊道中接种高浓度驯化土著微生物;2)以搅拌或曝气的方式将沉积底泥扰动至上覆水体,为廊道提供包括土著微生物源、氮源和微量元素在内的所需物;3)加入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4)将廊道内经处理后的水通入河道,改善河道水质。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步骤1)中具体为在廊道中接种3~50L/(m3*d)高浓度驯化土著微生物。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步骤1)中所述土著微生物富集菌的菌量为10^7~10^13CFU。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步骤2)中沉积底泥的扰动采用潜水推流器。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步骤2)还包括移动潜水推流器使得沉积底泥充分且均匀地扰动至上覆水体。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廊道为拦截廊道或专门的培养廊道,所述培养廊道为具有拦截功能的微生物培养廊道。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步骤3)中加入的促生物质包括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营养物质包括碳源、酶、有机酸、缓冲剂、细胞分裂素、维生素、微量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步骤4)中,廊道内的水通过气提或水泵抽入河道。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03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