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供电系统及车辆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48728.7 | 申请日: | 2020-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6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夏鸣春;周慧;柴玉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9/06;B60R16/033;B60R21/017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孙燕娟 |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供电系统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电系统及车辆,供电系统包括蓄电池、不间断电源和负载模块;蓄电池与不间断电源连接以进行充/放电,蓄电池与负载模块连接以进行供电;在停车工况下,不间断电源的剩余电量值小于等于第一电量阈值、不间断电源的电压值小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且蓄电池的剩余电量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蓄电池给不间断电源充电,同时不间断电源停止放电;在不间断电源的剩余电量值大于第二电量阈值、不间断电源的电压值大于第二电压阈值、且蓄电池的剩余电量值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时,不间断电源给所述蓄电池进行充电。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蓄电池和不间断电源在不同的条件下互相充电,以使两者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电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用电设备不断增加,而某些关键设备突然断电或无法正常供电启动则会造成重大损失,例如,在汽车行业,车载用电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于车辆启动电机以及各种安全系统用电器的稳定性供电尤为重要,若车辆的蓄电池亏电则将导致车辆无法正常启动。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可持续供电的供电系统,以提高车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增强用户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供电系统及车辆,通过使供电系统中的蓄电池和不间断电源在不同的条件下互相充电,以使两者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供电系统,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供电系统包括蓄电池、不间断电源和负载模块;所述蓄电池与所述不间断电源连接以进行充/放电,所述蓄电池与所述负载模块连接以进行供电;其中,在停车工况下,所述不间断电源的剩余电量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电量阈值、所述不间断电源的电压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电压阈值且所述蓄电池的剩余电量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蓄电池给所述不间断电源充电,同时所述不间断电源停止放电;在停车工况下,所述不间断电源的剩余电量值大于第二电量阈值、所述不间断电源的电压值大于第二电压阈值、且所述蓄电池的剩余电量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不间断电源给所述蓄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第一电量阈值小于所述第二电量阈值,所述第二电压阈值大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所述第一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不间断电源与所述负载模块连接,以对所述负载模块进行供电。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不间断电源的剩余电量值大于第三电量阈值且所述不间断电源的电压值大于第三电压阈值时,或所述蓄电池的剩余电量值小于第三预设值时,所述不间断电源停止进行充电,其中所述第三电量阈值大于所述第二电量阈值,所述第三电压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压阈值,所述第三预设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供电系统包括传感器模块,用于检测所述蓄电池的剩余电量值;所述不间断电源包括电源本体、监测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以及充放电控制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与所述监测模块和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连接;其中,所述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控所述电源本体的电压值和电流值;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计算所述电源本体的剩余电量值,处理所述电源本体的各项数据以及监控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源本体的剩余电量值和电压值以及所述蓄电池的剩余电量值控制所述电源本体充放电。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还包括应用算法模块,所述应用算法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不间断电源的剩余电量值和电压值,采用BP遗传算法,输出最优的充电电流值。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不间断电源还包括滤波模块,所述滤波模块与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滤波模块采用电容电路对电流进行处理以使得所述不间断电源充放电的电流稳定。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不间断电源还包括快速存储单元,其用于存储所述不间断电源的所述各项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87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