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卫星报文传送方法及系统、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41973.5 | 申请日: | 202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1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黄邓;黎小明;王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安迪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185 | 分类号: | H04B7/185;H04L45/74 |
代理公司: | 成都诚中致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0 | 代理人: | 曹宇杰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卫星 报文 传送 方法 系统 发送 接收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卫星报文传送方法及系统、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通过建立各端站/中心站自身的NEID‑MAC学习表,当端站/中心站需要进行发送时,先匹配学习表,根据匹配情况确定目的NEID,然后将目的NEID、源NEID添加到包含源MAC、目的MAC的以太报文,通过准备接受该以太报文的端站/中心站,对其中的源NEID判断,对源MAC、源NEID信息对更新学习,以及对目的NEID判断,完成接收或放弃,从而使得源端站发送的同一个报文要么发送到中心站再转发到目的端站,要么直接发送到目的端站,不会产生同时被中心站转发和端站直接接收导致报文双份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手段,简单、可靠、高效,可使星状网卫星网络端站节点建立单跳实现网状网的组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网络的数据传输技术,尤其与一种卫星报文传送方法及系统、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相关。
背景技术
卫星通信越来越多的用来作为数据通信,通常的地面网络数据通信是以太报文,基于交换机技术,卫星通信也基于以太报文的话,能够很方便的和地面网络融合,卫星链路作为物理链路层,承载以太报文。卫星链路具有广播的特性,一发多收,容易导致报文重复,因此普通的卫星网络都是星状网,中心节点转发端站到端站的报文,导致端站到端站的上星两次,既浪费了带宽 ,又增加了延时。建立端站到端站的单跳,可以解决此场景,但是建立单跳后,中心站需要隔离这两个单跳的报文转发,中心站对于识别和处理是这两个端站的报文复杂,并且容易误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针对相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卫星报文传送方法及系统、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简单、可靠、高效的使星状网卫星网络端站节点建立单跳实现网状网的组网,避免产生同时被中心站转发和端站直接接收导致报文双份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
一种卫星报文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源端站将源NEID、目的NEID信息组包到包含源MAC、目的MAC的以太报文中,并将组包后的以太报文通过卫星链路发送;其中,源NEID为源端站NEID,目的NEID为目的端站NEID或者中心站NEID,目的端站NEID是指在源端站NEID-MAC学习表中与目的MAC对应的目的端站NEID;
中心站收到卫星链路的以太报文时,将其中的源MAC、源NEID信息对更新到中心站自身的NEID-MAC学习表中,并判断其中的目的NEID是否为中心站自身NEID,若是,则将以太报文接收,否则放弃接收;
中心站在接收以太报文后对其进行重新组包,将中心站NEID作为源NEID,将目的端站NEID或全F广播作为目的NEID,然后通过卫星链路发送;其中,重新组包的目的端站NEID是指在中心站NEID-MAC学习表中与目的MAC对应的目的端站NEID;
目的端站收到卫星链路的以太报文时,判断其中的源NEID是否为中心站NEID:
若是,则直接进行目的NEID的判断;若否,则将其中的源MAC、源NEID信息对更新到目的端站自身的NEID-MAC学习表中后,再进行目的NEID的判断;
目的端站在判断目的NEID为自身NEID或全F广播时,将以太报文接收,否则放弃接收。
进一步,源端站在组包时,将源端站NEID作为源NEID,并查询源端站自身的NEID-MAC学习表中是否有对应目的MAC记录:
若查询到有记录,则将查到的MAC对应的目的端站NEID设为目的NEID;
若查询没有记录,则将中心站NEID设为目的NEID。
进一步,中心站进行重新组包时,将中心站NEID作为源NEID,并查询中心站自身的NEID-MAC学习表中是否有对应目的MAC记录:
若有记录,则将该MAC对应的目的端站NEID设为目的NEI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安迪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安迪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19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