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滑坡灾害隐患识别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41560.7 | 申请日: | 2020-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7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孟兴民;陈冠;曾润强;李亚军;岳东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S13/90 | 分类号: | G01S13/9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李朦 |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 测量 滑坡 灾害 隐患 识别 方法 | ||
1.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滑坡灾害隐患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滑坡灾害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类型以及地质灾害分布,所述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环境背景服务于数据处理分析中变形体的初步识别和验证,地形地貌服务于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应用过程中可行性分析,地表覆盖类型用于最终可能变形信息分布的预判;
步骤2:合成孔径雷达数据查询:用于确定覆盖研究区、可获取、满足数据量需求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类型和相关几何参数;
步骤3: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可行性分析:是对区域可获取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类型进行地形可视性分析,获取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地形可视区域和几何畸变区域,验证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在山区变形监测的可行性;所述地形可行性分析是通过GIS平台,利用地形坡度、坡向和卫星视线方向的几何特征结合山体阴影模型和栅格计算器,模拟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地形可视性系数和叠掩及阴影所处位置,进一步结合滑坡数据库对研究区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滑坡可视性进行分析,评价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滑坡灾害监测能力,筛选适用于研究区、经济效益最高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类型;
步骤4: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优选: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和小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通过影像裁剪、基线估计、影像配准、干涉、去除地形相位、相位滤波、相位解缠、误差去除和地理编码获取WGS84坐标系下地表变形数据,通过区域分析、地面监测数据验证和野外考察验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优劣和变形监测结果的有效性,筛选适用于研究区的最优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步骤:5: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基于最优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获取的地表变形速率,结合历史滑坡遥感影像和地形地貌特征建立滑坡灾害隐患解译标志和变形阈值,对滑坡灾害隐患进行遥感解译和圈定,并制定野外考察路线,进行详细野外考察,验证和精炼滑坡灾害隐患识别结果;
步骤6:区域滑坡活动性和强度评价:基于长时间序列历史变形数据,对滑坡历史形变和当前形变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滑坡的活动性,利用GIS平台空间分析功能提取滑坡最大变形速率,确定滑坡活动强度;
步骤7:滑坡变形模式分析:将滑坡变形剖面结合地质剖面确定滑坡空间变形模式,确定滑坡搬运区和堆积区;基于滑坡空间变形分布特征划分滑坡的二维空间变形分区,将滑坡不同位置的时间序列变形结合降雨、地震等数据分析滑坡时间变形模式;最后结合滑坡时间变形模式、空间变形模式和地形地貌特征分析滑坡运动机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滑坡灾害隐患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坡灾害调查的目的在于对研究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和灾害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认识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孕灾背景、灾害分布规律等,尤其对区域典型灾害变形特征及其遥感影像光谱特征进行总结,服务于后期遥感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人为参与和分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滑坡灾害隐患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孔径雷达数据查询的方式如下所示:通过欧空局软件、阿拉斯加卫星数据查询网站、哨兵数据查询网站和相关合成孔径雷达商业卫星代理商对研究区所有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进行查询,获取研究区存档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类型和覆盖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滑坡灾害隐患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可行性分析有针对性的选择下载、订购研究所需数据,减少数据处理量,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效率,提高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利用率,降低购买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经济消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滑坡灾害隐患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坡变形模式分析针对性的区分滑坡搬运和堆积区,确定滑坡运动部位,揭示滑坡加速过程,能够提高灾害体地质调查效率,提升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准确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156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