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己内酯基超支化聚合物全固态电解质及锂离子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39778.9 | 申请日: | 2020-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42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 发明(设计)人: | 邓永红;徐洪礼;叶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G81/02 | 分类号: | C08G81/02;C08G63/08;C08G63/91;C08F112/08;H01M10/0525;H01M10/0565 |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张海平;彭家恩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酯 超支 聚合物 固态 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 | ||
1.一种聚己内酯基超支化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己内酯基超支化聚合物包含聚己内酯基体和与该聚己内酯基体通过共价键连接的支化链段,所述支化链段选自聚苯乙烯;
所述聚己内酯基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己内酯单体与带炔基的第一引发剂、第一催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形成反应混合物,将所述己内酯单体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具有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
使用溴化试剂与所得的具有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中的端羟基发生溴代反应,得到同时具有溴基和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
使用叠氮试剂与所得的同时具有溴基和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发生叠氮取代反应,得到同时具有叠氮基和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
(2)将苯乙烯单体与带炔基和溴基的第二引发剂、第二催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形成反应混合物,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同时具有溴基和炔基封端的聚苯乙烯,
使用叠氮试剂与所得的同时具有溴基和炔基封端的聚苯乙烯发生叠氮取代反应,得到同时具有叠氮基和炔基封端的聚苯乙烯;
(3)将同时具有叠氮基和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与同时具有叠氮基和炔基封端的聚苯乙烯及第三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混合,进行点击反应,得到产物体系;
(4)将所得产物体系溶于极性溶剂中,再选择合适溶剂进行沉淀提纯,干燥后得到所述聚己内酯基超支化聚合物;
所述步骤(1)中的所述带炔基的第一引发剂为2,2-双((2'-羟基-2'-甲基丙酰氧基)甲基)丙炔丙基酯;
所述步骤(2)中的所述带炔基和溴基的第二引发剂为2,2-双((2'-羟基-2'-甲基丙酰氧基)甲基)丙炔丙基酯与2-溴异丁酰溴的缩合反应产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己内酯基超支化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己内酯基体占所述聚己内酯基超支化聚合物的重量百分比为50%-90%;所述聚己内酯基体的数均分子量为0.05-50万,所述聚苯乙烯链段的数均分子量为0.5-50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己内酯基超支化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己内酯基体的数均分子量为0.5-10万,所述聚苯乙烯链段的数均分子量为0.5-10万。
4.一种制备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聚己内酯基超支化聚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己内酯单体与带炔基的第一引发剂、第一催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形成反应混合物,将所述己内酯单体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具有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
使用溴化试剂与所得的具有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中的端羟基发生溴代反应,得到同时具有溴基和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
使用叠氮试剂与所得的同时具有溴基和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发生叠氮取代反应,得到同时具有叠氮基和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
(2)将苯乙烯单体与带炔基和溴基的第二引发剂、第二催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形成反应混合物,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同时具有溴基和炔基封端的聚苯乙烯,
使用叠氮试剂与所得的同时具有溴基和炔基封端的聚苯乙烯发生叠氮取代反应,得到同时具有叠氮基和炔基封端的聚苯乙烯;
(3)将同时具有叠氮基和炔基封端的聚己内酯与同时具有叠氮基和炔基封端的聚苯乙烯及第三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混合,进行点击反应,得到产物体系;
(4)将所得产物体系溶于极性溶剂中,再选择合适溶剂进行沉淀提纯,干燥后得到所述聚己内酯基超支化聚合物;
所述步骤(1)中的所述带炔基的第一引发剂为2,2-双((2'-羟基-2'-甲基丙酰氧基)甲基)丙炔丙基酯;
所述步骤(2)中的所述带炔基和溴基的第二引发剂为2,2-双((2'-羟基-2'-甲基丙酰氧基)甲基)丙炔丙基酯与2-溴异丁酰溴的缩合反应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科技大学,未经南方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977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