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晶体表面缺陷的双面红外热像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39012.0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26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岩;董伟;赵然;黄甜甜;马鹏翔;付吉国;王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宏华业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72 | 分类号: | G01N25/72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董李欣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晶体 表面 缺陷 双面 红外 检测 系统 | ||
1.一种晶体表面缺陷的双面红外热像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左固定座(1)、右固定座(2)、SiC单晶片(3)、PC(41)、电源(42)、第一信号发生器(51)、第一感应加热器(61)、第一感应加热线圈(71)、第一热像仪(81)、第二信号发生器(52)、第二感应加热器(62)、第二感应加热线圈(72)、第二热像仪(82);
SiC单晶片(3)是厚度在5-20mm之间的长方体薄片,所述SiC单晶片(3)的左侧放置在左固定座(1)上的左凹槽(15)内,SiC单晶片(3)的右侧放置在右固定座(2)上的右凹槽(25)内;
所述第一热像仪(81)、第一感应加热线圈(71)、SiC单晶片(3)、第二感应加热器(62)、第二热像仪(82)从前到后依次放置,且第一感应加热线圈(71)、SiC单晶片(3)、第二感应加热器(62)三者所处的平面相互平行,第一热像仪(81)和第二热像仪(82)均垂直于前述三者所处的平面设置,且第一热像仪(81)和第二热像仪(82)的镜头均大约对准SiC单晶片(3)的中心点处;
所述左固定座(1)由左底座(11)、左凹部(12)和左卡部(13)组成,左底座(11)为长方体状,且其上表面有一个前后开设的用于左凹部(12)下端塞入固定的左底座槽(111),左凹部(12)整体是长方体,右上端设有一向左凹入的左凹槽(121)以使得左凹部(12)俯视呈凹口向右的“凹”字形,左卡部(13)从前面或后面看去呈倒“U”形,且其右侧中间的位置有一个左缺失部(131),左凹部(12)的左侧到左凹槽(121)的左侧的距离,恰与左卡部(13)的内侧宽度相同,左卡部(13)从上方扣在左凹部(12)的上方使得左固定座(1)右侧形成左凹槽(15);
所述右固定座(2)由右底座(21)、右凹部(22)和右卡部(23)组成,右底座(21)为长方体状,且其上表面有一个前后开设的用于右凹部(22)下端塞入固定的右底座槽(211),右凹部(22)整体是长方体,左上端设有一向右凹入的右凹槽(221)以使得右凹部(22)俯视呈凹口向左的“凹”字形,右卡部(13)从前面或后面看去呈倒“U”形,且其左侧中间的位置有一个右缺失部(231),右凹部(22)的右侧到右凹槽(221)的左侧的距离,恰与右卡部(23)的内侧宽度相同,右卡部(23)从上方扣在右凹部(22)的上方使得右固定座(2)左侧形成右凹槽(25);
所述PC(41)上具备热像检测软件,电源(42)给PC(41)、第一信号发生器(51)、第一感应加热器(61)、第一热像仪(81)、第二信号发生器(52)、第二感应加热器(62)、第二热像仪(82)均单独供电;所述第一信号发生器(51)和第二信号发生器(52)的控制输入端口均连接至PC并从热像检测软件处接收控制信号,第一信号发生器(51)的输出端接入第一感应加热器(61)的输入端,第二信号发生器(52)的输出端接入第二感应加热器(62)的输入端;第一感应加热线圈(71)的两端接入第一感应加热器(61)的两个输出端,第二感应加热线圈(72)的两端接入第二感应加热器(62)的两个输出端;
所述第一感应加热线圈(71)和第二感应加热线圈(72)均为2-4匝绕线的电磁激励线圈,且圈部大体呈正方形且四角处呈圆角状,第一热像仪(81)的镜头从第一感应加热线圈(71)的圈内可获得SiC单晶片(3)前面表面至少90%的面积的视野,第二热像仪(82)的镜头从第二感应加热线圈(72)的圈内可获得SiC单晶片(3)后面表面至少90%的面积的视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宏华业投资有限公司,未经国宏华业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901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