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取热吸能让压隧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38791.2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8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严健;何川;董唯杰;汪波;徐国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20/00;E21D11/18;E21D11/10;E21D11/00;E21D11/38;F24T10/10;F24T50/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东恒知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304 | 代理人: | 何健雄;廖祥文 |
地址: | 610036***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取热吸能让压 隧道 结构 | ||
一种取热吸能让压隧道结构,包括:让压式能源锚杆、工字钢拱架、初喷混凝土层、波型钢夹层模块箱、隔热层、防水层、二衬混凝土层、冷水管、热水管、多功能传感器、结构健康监测元件、换热孔、预留连接块、预留管、阀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工程、工程防灾减灾及能源地下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热吸能让压隧道结构。
背景技术
“高地温、地热水、高地应力”已成为当前位于板块活动区的水利水电、交通和矿山等隧道工程的主要特点。当隧道埋深过大,或受到岩浆活动、温泉等地下热水的影响时,在高岩温作用下,衬砌结构内产生附加温度应力,可能引起混凝土开裂,影响衬砌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且会削弱防水材料的力学性能,使防水效果受到影响,进而对隧道全寿命期结构安全性产生潜在影响。与此同时,高应力隧道开挖过程中受高应力影响,隧道将产生软岩大变形和硬岩岩爆、蠕变;在高地温、高地应力耦合作用下,岩体内积聚的高温温降、应变能释放时将导致强烈的围岩破坏,对现场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极大的危害。综上所述,高地温高地应力引起的链式热力耦合伤害风险及相应的隧道结构函待进一步进行研究。
目前,常用的高地温隧道支护结构体系由“隔热材料+初期支护+防水材料+二次衬砌”等组成,适用于围岩温度80℃,具有减少围岩传递给支护结构的热量,增大支护结构向隧道内空气热量辐射的优点,但上述隧道结构未考虑高地应力的耦合作用。
针对高地应力硬岩隧道,防治岩爆常用的方法是提高岩体的储能能力或吸收围岩释放的能量,通过对围岩进行支护来达到预防岩爆的目的。主要采用的结构形式以吸能支护、柔性支护、刚性支护或二者结合的方式为主。针对软岩大变形地层主要有3种方法,一种是加大支护结构刚度,如采用加厚的喷射混凝土、间距更密的高强度钢拱架及较厚的二次衬砌等,但随着隧道开挖过程中应力的逐步释放,支护体系的受力亦会逐步增大;第二种是采用分层支护技术,主要是采用两层或多层施作初期支护。第一层采用刚度较小的支护措施,以释放部分围岩压力及形变能,待围岩压力及位移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再施作二层支护,采用分层初期支护对挤压型软岩进行支护时,若第一层喷射混凝土较薄,则容易出现开裂、鼓出或钢拱架扭曲断裂等初期支护破坏现象;可对初喷射混凝土层采用有重型密集的钢支撑、加厚喷混凝土层、加密锚杆间距和增大锚杆长度等进行补强,但又会明显增加了材料用量和工程量。第三种方法是采用具备“强柔性、高可缩性、边支边让”等特点的新型让压支护结构,在保持支护结构恒定承载力的条件下,允许其产生一定的位移量以释放部分围岩压力以及动荷载作用时积聚的能量;待让压量释放完毕后,结构随变形的进一步加大而持续承载直至破坏,以达到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载能力。这些结构形式优化了支护受力,但未考虑高地温的耦合作用。
针对高地应力、高地温隧道耦合环境下的水工、交通和矿山等地下工程,特别针对穿越板块活动带、横断山脉等造山带的川藏铁路、滇藏铁路等超高地温、极高地应力隧道,实现隧道全寿命周期的支护、降温、隔热,防治链式热力耦合型热害,实现围岩稳定、结构长期健康安全,实现地热能开发和工程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高应力、高地温隧道结构体系的发展趋势,针对链式热害的特点以及现有防治和结构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取热吸能让压隧道结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取热吸能让压隧道结构,包括:让压式能源锚杆、工字钢拱架、初喷混凝土层、波型钢夹层模块箱、隔热层、防水层、二衬混凝土层、冷水管、热水管、多功能传感器、结构健康监测元件、换热孔、预留连接块、预留管、阀门;
所述二衬混凝土层位于最外层,所述防水层焊接于二衬混凝土层上表面,所述隔热层粘结于防水层上表面;
所述波型钢夹层模块箱内部为多块水平波浪型金属板组成的层板,外部由上面板、下面板、左侧板、右侧板、前板、后板焊接组成箱体将层板包围其中,所述上面板开有多个换热孔,下面板、及层板设有多组预留管,所述波型钢夹层模块箱下面板紧贴隔热层上表面,所述多功能传感器设置于波型钢夹层模块箱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87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