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36903.0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4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青木智哉;南井俊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53/18 | 分类号: | B60L53/18;B60L53/62;B60L53/1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任天诺;高培培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当对接入口连接了连接器时,车辆的ECU计测导频信号的占空因数。然后,ECU基于计测到的占空因数来计算第一上限电流。另外,当对接入口连接了连接器时,ECU根据电压传感器的检测值来判定从供电设备施加于接入口的电压。ECU基于上述判定出的电压而从存储器将第二上限电流读出并设定。ECU将第一上限电流与第二上限电流进行比较,在第一上限电流比第二上限电流小的情况下对限制电流设定第一上限电流的值。另一方面,ECU在第一上限电流为第二上限电流以上的情况下对限制电流设定第二上限电流的值。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使用从车辆外部的电源经由充电电缆而供给的电力来对车载的蓄电装置充电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7-158225号公报中公开了使用从车辆外部的供电设备经由充电电缆而供给的电力来对车载的蓄电装置充电的充电系统。供电设备将以与能够向车辆供给的交流电流的容许值(以下也称作“上限电流”)对应的占空因数进行振荡的导频信号向车辆发送。车辆根据经由充电电缆而从供电设备接收到的导频信号来计算上限电流。另外,车辆根据蓄电装置的SOC等来计算表示想要从供电设备引入的电流的充电电流指令值。车辆基于上限电流和充电电流指令值中较小的一方来控制蓄电装置的充电。
发明内容
上限电流有时例如根据充电电缆的额定电流而确定。为了防止由过大的电流流动引起的充电电缆的破损,正确地读取导频信号并以使在充电电缆中流动的电流不超过上限电流(额定电流)的方式进行电流控制是重要的。
然而,(1)有时包含于供电设备或充电电缆的用于生成导频信号的振荡装置等会产生故障。另外,(2)有时会受噪声等的影响而在车辆中产生导频信号的误计测。在上述(1)(2)这样的事例中,有可能将比本来的上限电流(额定电流)大的值计算为上限电流。以下,将上述(1)(2)这样的事例也称作“导频信号的失调”。
在日本特开2017-158225号公报所公开的车辆的充电系统中,例如,当设想本来的上限电流比充电电流指令值小的情况(本来的上限电流充电电流指令值)时,若因产生了导频信号的失调而计算出的上限电流比充电电流指令值大,则会基于比计算出的上限电流小的充电电流指令值来进行电流控制。在该情况下,超过了本来的上限电流的过大的电流有可能在充电电缆中流动,有可能产生充电电缆的破损。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即使在产生了导频信号的失调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过大的电流流向充电电缆。
本公开的车辆的充电装置使用从车辆外部的供电设备经由充电电缆而供给的电力来对车载的蓄电装置充电,其中,具备:充电口,构成为能够供设置于充电电缆的连接器连接;电压传感器,检测从供电设备向充电口施加的电压;及控制装置,设定向蓄电装置供给的充电电流的上限。控制装置根据经由充电电缆而接收的导频信号来计算第一上限电流。控制装置根据电压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计算第二上限电流。控制装置基于第一上限电流和第二上限电流中较小的一方来设定充电电流的上限。
在供电设备中,例如存在将具有100V的电压的电力向车辆供给的规格的供电设备和将具有200V的电压的电力向车辆供给的规格的供电设备。一般,充电电缆使用与供电设备的规格对应的充电电缆。
根据上述结构,基于根据导频信号计算的第一上限电流和根据电压传感器的检测值计算的第二上限电流中较小的一方来设定充电电流的上限。关于第二上限电流,检测从供电设备施加的电压,将与检测到的电压(例如100V、200V)对应的电流设定为第二上限电流。即,作为第二上限电流,设定与供电设备的规格对应的电流。与检测到的电压对应的电流例如能够针对各电压预先确定。由此,即使产生导频信号的失调而比应该根据导频信号计算的本来的上限电流(额定电流)大的值被设定为第一上限电流,充电电流的上限也基于第二上限电流而设定。因而,能够抑制超过了额定电流的过大的电流流向充电电缆。即,即使在产生了导频信号的失调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超过额定电流的过大的电流流向充电电缆,能够抑制充电电缆的破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69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