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自适应减震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34382.5 | 申请日: | 2020-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9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 发明(设计)人: | 刘本超;鲍娜;孙春玲;王树梁;刘福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
| 主分类号: | F16F9/19 | 分类号: | F16F9/19;F16F9/32;F16F9/34;F16F9/5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12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自适应 减震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自适应减震器,所述汽车自适应减震器包括:吊耳(1)、防尘罩(2)、油封(3)、进油口1(4)、上部活塞(5)、自适应阀1(6)、回位弹簧1(7)、出油口1(8)、工作缸(9)、下部活塞(10)、进油口2(11)、自适应阀2(12)、回位弹簧2(13)、出油口2(14)、活塞杆(15)、凸台1(16)、阀体1(17)、凸台2(18)、阀体2(19)。在活塞杆(15)上下运行时,自适应阀1(6)的阀体1(17)和自适应阀2(12)的阀体2(19)分别进入出油口1(8)和出油口2(14),起到缩减油液流通截面积的作用,从而增加油液流动阻力,强化了汽车行驶过程中颠簸路面减震性能,降低了汽车震动幅度和频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自适应减震器。
背景技术
汽车自适应减震器是连接车身、车桥和车轮的机械减震部件,为了降低车身的震动程度,提高汽车乘坐的舒适性和平顺性,在汽车悬架系统中都要安装减震器。因为现有减震器油液流动阻力不可调节,所以当汽车行驶在颠簸路面时,现有减震器的减震效果较差,减震性能不能满足汽车需求。
因此,提供一种汽车自适应减震器油液流动阻力可调,能够适用颠簸路面行驶状况的减震器,达到降低汽车振动频率和幅度的目的,是本发明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汽车减震器在不同路面的减震过程中,减震性能不稳定,不能适用颠簸路面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油液流动阻力可调,达到汽车平顺性和舒适性要求的减震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自适应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自适应减震器包括吊耳(1)、防尘罩(2)、油封(3)、进油口1(4)、上部活塞(5)、自适应阀1(6)、回位弹簧1(7)、出油口1(8)、工作缸(9)、下部活塞(10)、进油口2(11)、自适应阀2(12)、回位弹簧2(13)、出油口2(14)、活塞杆(15)、凸台1(16)、阀体1(17)、凸台2(18)、阀体2(19)。
优选地,所述吊耳(1)与活塞杆(15)刚性连接,防尘罩(2)连接吊耳(1)和工作缸(9)。
优选地,所述上部活塞(5)固定在活塞杆(15)上,上部活塞(5)可以沿工作缸(9)内壁上下移动。下部活塞(10)固定在活塞杆(15)上,下部活塞(10)可以沿工作缸(9)内壁上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工作缸(9)内部填充油液,上部活塞(5)和下部活塞(10)将工作缸(9)内部分为上部工作腔和下部工作腔,油封(3)连接活塞杆(15)和工作缸(9),防止油液外漏。
优选地,所述上部活塞(5)加工有进油口1(4)和出油口2(14),下部活塞(10)加工有出油口1(8)和进油口2(11)。
优选地,所述自适应阀1(6) 由凸台1(16)和阀体1(17)组成,自适应阀2(12)由凸台2(18)和阀体2(19)组成。
优选地,所述自适应阀1(6)的凸台1(16)在回位弹簧1(7)的压紧作用下,紧贴在上部活塞(5)上,堵住进油口1(4)。回位弹簧1(7)下端固定在下部活塞(10)上,上端压紧凸台1(16)。
优选地,所述回位弹簧2(13)上端固定在上部活塞(5)上,下端压紧凸台2(18),凸台2(18)堵住进油口2(11)。
优选地,所述活塞杆(15)慢速上移时,带动上部活塞(5)和下部活塞(10)同时上移,自适应阀2(12)在回位弹簧2(13)和油液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紧压在下部活塞(10)上,自适应阀1(6)的凸台1(16)受到油液压力,克服回位弹簧1(7)的弹簧力,向下运行。此时,进油口1(4)打开,自适应阀1(6)的阀体1(17)不进入出油口1(8),上部工作腔内的油液经过进油口1(4)和出油口1(8)流入下部工作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未经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43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