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丙烯酰胺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3379.1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2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李莎;吴民富;吴民华;谢群;吴江荣;林立栋;詹清敏;陈彬;陈培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544 | 分类号: | G01N33/544;G01N33/541;G01N33/531;G01N27/26 |
代理公司: | 佛山东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7 | 代理人: | 龙孟华 |
地址: | 5281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烯酰胺 传感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丙烯酰胺传感器,包括修饰电极,所述修饰电极表面加入壳聚糖和二氧化锡/碳纳米链,然后加入以牛血清蛋白(BSA)为载体的丙烯酰胺抗原,以鸡卵清蛋白(OVA)封闭未结合的活性位点。金纳米颗粒标记一抗通过免疫反应固定在电极表面,待测的丙烯酰胺滴加到上述修饰电极中,与铂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组成三电极体系,丙烯酰胺引起体系电流变化,电化学工作站捕获信号,根据待测丙烯酰胺浓度和电化学信号的关系建立检测方法。该传感器可对食品中丙烯酰胺进行定量分析。本发明的丙烯酰胺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丙烯酰胺传感器。
背景技术
丙烯酰胺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的化合物。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NFA)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在一些油炸食品如薯条、薯片、面包等中检测出丙烯酰胺,引起了国际组织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02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紧急召开会议,探讨丙烯酰胺食用的安全性。2005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危险性评估。大量的动物试验研究显示,丙烯酰胺可以导致大鼠多种器官产生肿瘤,如口腔、甲状腺、乳腺、睾丸、子宫、脑下垂体肿瘤等。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饮用水中的丙烯酰胺最大允许残留量(MRL)为0.5μg/kg。因此,探索食品中丙烯酰胺高灵敏、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食品中丙烯酰胺残留的检测主要有仪器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和电化学传感器法等。仪器分析法是丙烯酰胺的传统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等方法。仪器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但是这些检测方法需要昂贵复杂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操作人员,加之样品处理繁琐、检测流程复杂、检测费用高,难以满足高通量、现场快速检测的需要。免疫传感器与仪器分析方法相比,具有快速、专一、检测成本低、对操作人员要求较低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准确、高灵敏的丙烯酰胺传感器,为实现丙烯酰胺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依据。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丙烯酰胺传感器,包括修饰电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修饰电极表面设有壳聚糖层,在所述壳聚糖层内设有二氧化锡/碳纳米链层,在所述壳聚糖层外表面设有包被原层;所述包被原层中未结合的活性位点通过鸡卵清蛋白封闭。
更为优选的是,所述修饰电极为玻碳电极。
更为优选的是,所述包被原层为丙烯酰胺抗原层,所述丙烯酰胺抗原层以牛血清蛋白为载体。
更为优选的是,所述丙烯酰胺传感器与金纳米颗粒标记一抗复合物、待测物、胶体金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金纳米颗粒-二抗复合物共同组成工作电极,该工作电极与对电极、参比电极组成三电极系统;丙烯酰胺引起三电极系统电化学信号,电化学工作站捕获电化学信号,根据待测丙烯酰胺浓度和电化学信号的关系建立检测方法。
更为优选的是,所述对电极为铂电极,所述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或Ag/AgCl电极。
更为优选的是,所述丙烯酰胺传感器包括以下制备步骤:1)修饰电极表面经打磨处理,室温下晾干;2)取一定量的二氧化锡/碳纳米链超声分散在壳聚糖水溶液后滴加到修饰电极表面,室温下晾干;3)用去离子水冲洗修饰电极表面,滴加一定浓度的包被原,孵育使包被原吸附在修饰电极表面,未吸附的包被原用PBST冲洗掉并氮气吹干;4)用鸡卵清蛋白溶液孵育1h封闭未结合位点,防止非特异性吸附;5)用PBST冲洗修饰电极,置于4℃冰箱中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未经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33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