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组成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0877.0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9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周上智;张绍彦;林俊宏;廖元培;赖奕苍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L79/08 | 分类号: | C08L79/08;C08L8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罗英;刘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组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塑性组成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聚醚酰亚胺或聚苯硫醚。提供聚酰亚胺,其中聚酰亚胺的玻璃转移温度介于128℃至169℃之间,所述聚酰亚胺的10%热重损失温度介于490℃至534℃之间,以及当所述聚酰亚胺溶于N‑甲基‑2‑吡咯啶酮且固含量为30wt%时,粘度介于100cps至250cps之间。进行热熔制程,以混合所述聚醚酰亚胺及所述聚酰亚胺或者混合所述聚苯硫醚及所述聚酰亚胺,以形成热塑性组成物。另外,一种热塑性组成物亦被提出。所述热塑性组成物良好的热加工性及适当的热加工温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成物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热塑性组成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化学品性、阻燃性等性质,许多称作“工程塑料(engineering plastic)”的热塑性树脂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中。然而,工程塑料在使用上仍有所限制,举例而言:聚醚酰亚胺的加工温度相当高(介于350℃至380℃),此对于一般机台而言不容易达成。此外,聚偏氟乙烯进行高温成型时,若加工温度达320℃以上则容易产生具有强烈腐蚀性的氢氟酸。因此,如何提升工程塑料的应用性仍为目前积极研究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塑性组成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热塑性组成物良好的热加工性及适当的热加工温度。
本发明的热塑性组成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聚醚酰亚胺。提供聚酰亚胺,其中聚酰亚胺的玻璃转移温度介于128℃至169℃之间,聚酰亚胺的10%热重损失温度介于490℃至534℃之间,以及当聚酰亚胺溶于N-甲基-2-吡咯啶酮(N-methyl-2-pyrrolidone;NMP)且固含量为30wt%时,粘度介于100cps至250cps之间。进行热熔制程,以混合聚醚酰亚胺及聚酰亚胺,以形成热塑性组成物。
本发明的热塑性组成物包括聚醚酰亚胺以及聚酰亚胺。聚酰亚胺的玻璃转移温度介于128℃至169℃之间,聚酰亚胺的10%热重损失温度介于490℃至534℃之间,以及当聚酰亚胺溶于NMP且固含量为30wt%时,粘度介于100cps至250cps之间。
本发明的另一热塑性组成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聚苯硫醚。提供聚酰亚胺,其中聚酰亚胺的玻璃转移温度介于128℃至169℃之间,聚酰亚胺的10%热重损失温度介于490℃至534℃之间,以及当聚酰亚胺溶于NMP且固含量为30wt%时,粘度介于100cps至250cps之间。进行热熔制程,以混合聚苯硫醚及聚酰亚胺。
本发明的另一热塑性组成物包括聚苯硫醚以及聚酰亚胺。聚酰亚胺的玻璃转移温度介于128℃至169℃之间,聚酰亚胺的10%热重损失温度介于490℃至534℃之间,以及当聚酰亚胺溶于NMP且固含量为30wt%时,粘度介于100cps至250cps之间。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热塑性组成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包括以下步骤:进行热熔制程,以混合聚醚酰亚胺与玻璃转移温度介于128℃至169℃之间,10%热重损失温度介于490℃至534℃之间,当溶于NMP且固含量为30wt%时的粘度介于100cps至250cps之间的聚酰亚胺,或者进行热熔制程,以混合聚苯硫醚与玻璃转移温度介于128℃至169℃之间,10%热重损失温度介于490℃至534℃之间,当溶于NMP且固含量为30wt%时的粘度介于100cps至250cps之间的聚酰亚胺,使得所制得的热塑性组成物具有良好的热加工性及适当的热加工温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热塑性组成物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热塑性组成物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未经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08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