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载塑料产品表面的镀膜方法以及车载塑料产品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0613.5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1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黄军元;刘文虎;甘有维;邱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维尔丸井(广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14/35 | 分类号: | C23C14/35;C23C14/20;C23C14/02;C23C14/58;C25D5/56;C25D5/48;B05D7/02;B05D7/16;B05D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林青中 |
地址: | 51053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载 塑料产品 表面 镀膜 方法 以及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载塑料产品表面的镀膜方法。该方法将第一覆膜材料转移到塑料基底的表面,形成附着层,并对附着层进行固化处理。附着层固化之后,在附着层表面形成金属镀层,使塑料基底的表面金属化,表现出金属光泽。在真空电镀的过程中,由于有附着层的存在,能够有效提高金属镀层的附着力,使金属镀层不易脱落,有利于在塑料产品表面保持更长时间的金属光泽。金属镀层形成之后,将第二覆膜材料转移至金属镀层的表面,形成保护层,然后对保护层进行固化处理。该镀膜方法通过在塑料基底的表面依次形成附着层、金属镀层以及保护层,能够在塑料基底的表面形成附着力好、耐候性强、透光性好,并且能够使雷达波顺利通过的金属化膜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载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载塑料产品表面的镀膜方法以及车载塑料产品。
背景技术
塑料产品因为质量轻、易量产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尤其是环保型塑料的开发和应用,使得塑料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塑料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塑料的表面进行一些加工,以使得塑料表面具有多样的外观和优良的耐候性能。其中,塑料表面的金属化是当前塑料产品加工领域的广泛诉求,消费者希望塑料产品具有优良的金属化表面,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能。为了实现塑料表面的金属化,传统的加工方法是使用湿法电镀的方式。湿法电镀能够在塑料表面实现金属化,但是湿法电镀得到的镀层在塑料表面的附着力欠佳,导致得到的塑料产品的耐候性差。尤其是在汽车车载产品领域,往往不仅需要金属化的塑料产品具有耐候性好的特点,还需要塑料产品具有透光性好,雷达波能够顺利通过以保证不影响汽车内部对外界信号的接受以及不影响汽车内部向外界发送信号。然而,传统的湿法电镀得到的金属化塑料产品无法满足汽车产品对透光性和雷达波顺利穿过的要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一方面,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车载塑料产品表面的镀膜方法,使用所述镀膜方法能够在塑料产品表面形成附着力好、耐候性强、透光性好,并且能够使雷达波顺利通过的金属化膜层。
另一方面,还有必要提供一种车载塑料产品,所述车载塑料产品具有耐候性强、透光性好的特点,并且雷达波能够顺利通过所述车载塑料产品,不影响汽车内部对外界信号的接受以及不影响汽车内部向外界发送信号。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载塑料产品表面的镀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对塑料基底的表面进行预处理,去除所述塑料基底的表面的静电和杂质;
将第一覆膜材料转移至预处理之后的塑料基底的表面,形成附着层;
对所述附着层进行固化处理;
通过真空电镀在所述附着层的表面形成金属镀层;
将第二覆膜材料转移至所述金属镀层的表面,形成保护层;
对所述保护层进行固化处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覆膜材料转移至预处理之后的塑料基底的表面的方法为:将所述第一覆膜材料喷涂至预处理之后的塑料基底的表面;所述喷涂的条件为:喷涂压力为0.3MPa~0.5MPa,喷涂速度为85mL/s~110mL/s。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所述附着层进行固化处理的方法为:采用功率为1500mJ/cm2~1700mJ/cm2的紫外光对所述附着层固化9s~15s。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真空电镀为磁控溅射电镀;所述磁控溅射电镀的真空度为1.1×10-3Pa~1.5×10-3Pa,所述磁控溅射电镀的电镀时间为6min~10min。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控溅射电镀的靶材为铟或者镐;所述靶材与所述附着层之间的距离为60cm~8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维尔丸井(广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四维尔丸井(广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06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