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ECO生物降解吃塑剂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0468.0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87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辉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67/04;C08L51/06;C08L99/00;C08K13/02;C08K5/20;C08K5/09;C08K3/08;C08K5/54;C08K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黎健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eco 生物降解 吃塑剂 及其 制作方法 | ||
一种环保ECO生物降解吃塑剂及其制作方法,包括如下重量分数的原料:聚丙烯30~50份,聚己内酯20~30份,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2~5份,硬脂酸胺10~15份,芥酸酰胺5~10份,硬脂酸0.5~3份,软脂酸0.5~3份,抗氧剂0.5~3份,硅烷偶联剂0.5~3份。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聚丙烯、聚己内酯、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抗氧剂进行第一次混合、融合;加入其余原料,进行第二次融合;将得到的产物射出或挤出成形粒状,得到所述环保生物降解吃塑剂。本发明作为环保生物降解吃塑剂,生产塑料产品时,在原料里添加1~5%本发明产品,生产出来的塑料产品在自然环境下6‑12个月即可完全生物降解,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生物降解塑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ECO生物降解吃塑剂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聚烯烃塑料,特别是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电子电器包装,日用品包装,超市购物袋,外卖包装袋,医疗用品包装,农业行业,工业行业,各种塑料,五金,电器制品等。然而,聚烯烃塑料的表面是疏水性的,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再加上聚烯烃本身结构十分稳定,因此短时间内很难降解。PE在100年内降解不到0.5%,如果在生物降解之前暴露于日光(UV)下2年,降解率仅可达1%,塑料垃圾的逐年积累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
研究发现,聚烯烃塑料的降解涉及2个过程,分别是非生物氧化降解和生物降解。开始发生的是非生物氧化过程,主要有光氧化、热氧化和机械化学氧化等,空气中的氧在光、热、机械及化学等作用下与聚烯烃反应。这个阶段聚烯烃形成较小的分子片状(与原始聚合物相比),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官能团,如羧基、羟基、酯、醛和醇等,从疏水性变为亲水性,从而使碎裂的聚烯烃吸收水,为下一阶段的生物降解提供条件;随后是微生物降解过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将聚合物链的氧化产物用作碳源,从而形成二氧化碳、水、沼气,生物有杌质。
科学工作者对可降解聚烯烃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但是可降解聚烯烃的商业化应用仍未真正意义上实现,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一是降解效率低,聚烯烃材料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最终产物;二是很难控制产品使用寿命、使用性能以及降解性能之间的矛盾。此外,控制成本是商业应用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可促进聚烯烃降解、使用寿命、使用性能能满足使用要求的一种环保ECO生物降解吃塑剂及其制作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环保ECO生物降解吃塑剂,包括如下重量分数的原料:聚丙烯30~50份,聚己内酯20~30份,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2~5份,硬脂酸胺10~15份,芥酸酰胺5~10份,硬脂酸0.5~3份,软脂酸0.5~3份,抗氧剂0.5~3份,硅烷偶联剂0.5~3份。
进一步地,所述一种环保ECO生物降解吃塑剂的原料还包括2~5份重量分数的微生物制剂,所述微生物制剂来自破碎微生物细胞的生物质;其中所述微生物选自微藻类、酵母和细菌或其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一种环保ECO生物降解吃塑剂的原料还包括5~10份质量分数的超细铁粉,所述铁粉的细度为100-150目。
进一步地,所述抗氧剂为季戊四醇酯,对聚丙烯、聚乙烯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能够有效地延长塑料制品的使用期限。
一种环保ECO生物降解吃塑剂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将聚丙烯、聚己内酯、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抗氧剂混合,并将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第一次融合;
(2)向步骤(1)中融合得到的产物加入其余原料,进行第二次融合;
(3)将步骤(2)中得到的第二次融合的产物射出或压出成形,得到所述环保ECO生物降解吃塑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辉,未经刘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04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