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机的废气后处理的方法和废气后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29853.3 | 申请日: | 2020-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1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 发明(设计)人: | A.格罗特;C.马斯;G.布洛克;K.布兰德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D41/00 | 分类号: | F02D41/00;F02D41/02;F02P5/15;F02D21/08;F02M26/05;F02M26/06;F02M26/07;F02M26/15;F01N13/00;F02D4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孟婧 |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机 废气 处理 方法 系统 | ||
1.一种用于内燃机(10)的废气后处理的方法,所述内燃机(10)具有至少一个燃烧室(12),内燃机(10)的进气口(22)与进气系统(20)连接,并且内燃机(10)的排气口(42)与内燃机(10)的排气装置(40)连接,其中,在每个燃烧室(12)处布置有至少一个点火装置(14),以便点燃所述燃烧室(12)中的按化学计量的燃烧空气混合物,其中,所述排气装置(40)具有排气通道(46),在所述排气通道(46)中布置有至少一个废气后处理部件(50、52、54),并且其中,所述排气装置(40)通过废气再循环系统(60)与进气系统(20)连接,其中,在废气再循环系统(60)中布置有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0),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以按化学计量、即λ=1的燃烧空气混合物运行内燃机(10),其中,内燃机(10)的废气由废气后处理部件(50、52、54)净化;
-确定内燃机(10)的运行点,其中,在内燃机(10)的恒定的负荷点中调整废气再循环率和燃烧室(12)中的燃烧混合物的点火时间点,以便在负荷点保持不变并且在废气温度(TEG)保持恒定的同时改变废气质量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10)的废气后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燃烧室温度(TCC)和/或废气温度(TEG),其中,当燃烧室温度(TCC)或者废气温度(TEG)分别超出定义的阈值时,提高废气再循环系统(60)的废气再循环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内燃机(10)的废气后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再循环率通过废气再循环系统(60)中的废气再循环阀(64)控制。
4.一种用于内燃机(10)的废气后处理系统,所述内燃机(10)具有至少一个燃烧室(12),内燃机(10)的进气口(22)与进气系统(20)连接,并且内燃机(10)的排气口(42)与内燃机(10)的排气装置(40)连接,其中,在每个燃烧室(12)处布置有至少一个点火装置(14),以便点燃所述燃烧室(12)中的按化学计量的燃烧空气混合物,其中,所述排气装置(40)具有排气通道(46),在所述排气通道(46)中布置有至少一个废气后处理部件(50、52、54),并且其中,所述排气装置(40)通过废气再循环系统(60)与进气系统(20)连接,其中,在废气再循环系统(60)中布置有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0),并且其中,所述内燃机(10)配置有发动机控制器(80),当机器可读的程序代码通过发动机控制器(80)执行时,借助于所述发动机控制器(80)实施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内燃机(10)的废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后处理部件(50、52、54)包括三效催化转化器(50)或者三效催化转化器(50)和汽油颗粒过滤器(54)或者四效催化转化器(52)。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用于内燃机(10)的废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废气再循环系统(60)中布置有废气再循环过滤器(66)和/或废气再循环催化转化器(68)。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内燃机(10)的废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70)设计为热交换器(72),所述热交换器(72)与内燃机(10)的冷却剂回路连接并且内燃机(10)的冷却剂流过所述热交换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内燃机(10)的废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排气装置(40)中布置有废气传感器(56)。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内燃机(10)的废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再循环系统(60)设计为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其中,废气再循环管路(62)在废气涡轮增压器(36)的涡轮机(48)的下游从排气通道(46)分支出并且在废气涡轮增压器(36)的压缩机(28)的上游通入进气通道(24)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985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