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氨酯海绵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29682.4 | 申请日: | 2020-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8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何皓;傅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万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J9/26 | 分类号: | C08J9/26;C08L75/04;C08L83/04;C08L3/02;C08K3/16;C08K3/3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氨酯 海绵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开发了一种聚氨酯海绵的制备方法,不利用传统的发泡工艺,而是通过将一液型湿气固化型聚氨酯树脂、易水溶性无机盐、淀粉、有机硅微球、HLB值为4‑15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剂密炼、挤出机通过模具挤出,再放入清水中溶出氯化钙(无机盐)、淀粉后得到聚氨酯海绵。相比于传统方法制备得到的聚氨酯海绵,能够提升聚氨酯海绵的了软弹性、吸水性,能够吸水后达到自身2.5倍‑4.5倍重量后不会变形,不掉渣,而且海绵表面具有消光(绒感)的视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聚氨酯海绵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氨酯海绵(或聚氨酯泡沫)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具有较高的舒适性能,当受到一定压力时,聚氨酯回弹泡沫会随着压力而改变形状,使压力平均分布,减少局部受力点,压力释去后,其形状又缓慢恢复到原状。并且,聚氨酯海绵具有吸收液体、贮存液体、使液/气体通过、吸收声音、分选除去固体、吸收冲击等功能。因此,聚氨酯海绵由于其优异的舒适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家居用品、汽车、鞋材、医疗器械、化妆品等领域。
一般的,聚氨酯海绵的制备方法主要是化学发泡法、物理发泡法。其中,化学发泡法是主流。
在化学发泡法中,由于因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而生成气孔,首先很难控制孔径及孔径的分布。由于化学发泡法的机理是在海绵内部产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气体,气体聚集扩充后将聚氨酯树脂冲破,气孔相连,形成孔道。但是,化学发泡法由于发泡剂的分布及用量、发泡的速度差异,会导致海绵内的气孔大小、形状差别很大、分布不均匀。具体的,其海绵中的孔道分布结构的缺陷是:1.孔道的直径有大有小,不仅导致外观不美观,而且如孔道直径太大,吸水性能差,很难达到瞬时吸水。主要的改进是通过配方的调节(提升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发泡调节的调整来改善的,但是改善有限。2.孔道的内部可能会有较大的球形洞,这些球形洞不仅会破坏毛细吸水结构而降低吸水性能,而且会影响回弹性能。此类缺陷的改善方法同缺陷1。3.海绵内还存有未冲破聚氨酯壁的孔,这些孔是不具有吸水能力的。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用针刺的方法来解决,但是这种方法效率低成本高。4、吸水后发生膨胀变形。
物理发泡法主要是通过物理发泡剂、液态气体(液态二氧化碳、液态氮气)等发泡。物理发泡剂可以是低沸点溶剂,在真空、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是溶剂快速挥发,形成孔道。液态气体发泡法类似物理发泡剂。中国专利申请CN110283352A公开了一种聚氨酯海绵的制备方法,其中使用甲酸甲酯作为发泡剂,是利用其低沸点的特性,在低压发泡机内发泡。中国专利申请CN109984517A公开了最红具有抗菌阻燃功能的透气海绵床垫的制备方法,其中采用的是液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硅作为发泡剂。但是,这种发泡工艺的成本、设备和人工的要求较高。
并且,上述方法中,为了提高发泡剂的分布以得到孔道均匀的聚氨酯海绵,上述聚氨酯海绵的制备方法都包括聚氨酯的聚合,发泡剂是与多元醇(或其他反应单体或前驱体)一同加入的。
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制备聚氨酯海绵。中国专利申请CN101065426A公开了一种聚氨酯海绵的制备方法,其是通过聚氨酯、溶剂、气孔生成剂(氯化钙、氯化镁)、HLB值为8以上的表面活性剂混合后,进行混炼,成型并使之凝固后,再20-25℃水中放置12小时提取出气孔生成剂,干燥后得到聚氨酯海绵。这种聚氨酯海绵的孔道能够控制在20微米以下,骨架的80%以上为2-20微米的范围尺寸。其具有瞬时吸水性能。但是,该方法具有一些缺陷:1.物料在混炼过程中会严重发热,如果分散不好会导致局部热聚集,使物料变硬,如果是长时间的高温,会导致聚氨酯降解,因此混炼过程中温度不易控制。2.因为物料在混炼过程中的局部高温,使得易溶性无机盐结块,很难通过洗涤溶出,导致海绵密度较高,气孔不规则,表面不够柔软,防掉渣性能也不能满足化妆品海绵的需求。根据该方法制作的海绵主要集中在工业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万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万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96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维电涡流传感器测头
- 下一篇:一种手术解剖流污吸附器及其组装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