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棒状ZnO/石墨烯单球微纳结构紫外传感器及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28953.4 | 申请日: | 2020-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19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 发明(设计)人: | 沈涛;代小爽;冯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J1/42 | 分类号: | G01J1/42;G01J1/04;G01J3/02;G01J3/4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棒状 zno 石墨 烯单球微纳 结构 紫外 传感器 制作方法 | ||
1.棒状ZnO/石墨烯单球微纳结构紫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ASE光源(1)、光纤环形器(2)、紫外传感头(3)、光谱仪(4);
所述的紫外传感头(3)内包含有一号单模光纤(3-1)、多模单球微纳光纤(3-2)、棒状ZnO/石墨烯敏感材料(3-3)、二号单模光纤(3-4)、金属铝膜(3-5);
所述的紫外传感头(3)以多模单球微纳光纤(3-2)为主要紫外光敏区,多模单球微纳光纤(3-2)包覆紫外光敏性能较好的棒状ZnO/石墨烯敏感材料(3-3),并与一号单模光纤(3-1)和二号单模光纤(3-4)以光纤熔融连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的紫外传感头(3)中,二号单模光纤(3-4)一端与多模单球微纳光纤(3-2)熔融连接,另一端包覆金属铝膜(3-5);
所述的ASE光源(1)通过单模光纤与光纤环形器(2)连接,光纤环形器(2)通过单模光纤与紫外传感头(3)相连,光纤环形器(2)通过单模光纤与光谱仪(4)连接,且单模光纤与各器件之间采用光纤熔融连接的方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ZnO/石墨烯单球微纳结构紫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SE光源(1)的输出中心波长为1550nm,频带宽度为6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ZnO/石墨烯单球微纳结构紫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紫外传感头(3)中棒状ZnO/石墨烯敏感材料(3-3)为紫外复合敏感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ZnO/石墨烯单球微纳结构紫外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紫外传感头(3)中多模单球微纳光纤(3-2)与棒状ZnO/石墨烯敏感材料(3-3)结合采用的方法为滴涂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ZnO/石墨烯单球微纳结构紫外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多模单球微纳光纤(3-2)的制备,取长度为8cm、纤芯直径为62.5μm的多模光纤经氢氧焰熔融拉锥处理,制得多模单球微纳光纤(3-2);
S2:棒状ZnO/石墨烯敏感材料(3-3)的制备,将6.0mg石墨烯粉末置于20mL去离子水中超声分散1.5h,将分散后的石墨烯溶液与0.7g硝酸锌、60mL去离子水混合,在28℃下搅拌,并向混合液滴入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悬浮液的pH值为7.8,继续搅拌1.5-2h,将悬浮液转移到反应釜内,并放入130℃恒温干燥箱中20h,取出后自然冷却,用去离子水洗涤产物4-5次,以5000rmp/min离心15min,得到棒状ZnO/石墨烯水溶液;
S3:单模-拉锥多模-单模光纤结构的制备,截取两根长5cm的单模光纤作为一号单模光纤(3-1)和二号单模光纤(3-4),将一号单模光纤(3-1)、多模单球微纳光纤(3-2)、二号单模光纤(3-4)三者采用光纤熔融连接的方式连接,形成单模-拉锥多模-单模光纤结构;
S4:金属铝膜(3-5)的包覆,将单模-拉锥多模-单模光纤结构中的二号单模光纤(3-4)未熔接的一端截短,并将反射性能较好的金属铝膜(2)包覆其上;
S5:紫外传感头(3)的集成,将制作好但尚未滴覆材料的单模-拉锥多模-单模光纤结构固定在玻璃基板上,用酒精和去离子水清洗,去除残留杂质,将棒状ZnO/石墨烯水溶液沿多模单球微纳光纤(3-2)表面滴入,并将传感头放入恒温电热鼓风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处理,使敏感材料与多模单球微纳光纤(3-2)紧密结合,形成紫外传感头(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棒状ZnO/石墨烯单球微纳结构紫外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中氢氧焰熔融拉锥处理,采用氢氧焰拉锥机进行熔融拉锥12.4mm,形成腰椎直径为6.92μm的多模微纳光纤,回调夹具1mm,多模微纳光纤腰椎区域经氢氧焰灼烧融球,形成多模单球微纳光纤(3-2),单球直径13.1μ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棒状ZnO/石墨烯单球微纳结构紫外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4金属铝膜(3-5)的包覆中,二号单模光纤(3-4)截短后的长度为3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895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