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扭矩限制保护的飞轮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8805.2 | 申请日: | 2020-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3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伟;邱毅凡;刘义;王菁;陈祥;楚海宾;朱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域动力总成部件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30 | 分类号: | F16F15/30;F16H35/06;F16H3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刘莹 |
地址: | 201708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扭矩 限制 保护 飞轮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辆用扭矩限制保护的飞轮装置,一连接元件与两侧的质量块配合连接,第一质量块与连接元件之间增设装配压力元件,第二质量块与连接元件之间增设装配摩擦元件,当第一质量块与第二质量块发生相对旋转,压力元件提供力值,摩擦元件提供阻尼副,第二质量块分别与压力元件及摩擦元件的配合面产生摩擦力矩,该两个摩擦力矩之和为飞轮装置的极限传递扭矩。本发明的优点是限制过载扭矩输出,保护传动系统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轮传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用扭矩限制保护的飞轮装置。
背景技术
图1示出了目前传统动力传动系统示意图,飞轮属于车辆动力总成系统中的发动机输出端的部件,是连接发动机与变速箱传动系统的首个关键部件,它具有较大惯量,旋转过程中能够起到减轻发动机振动的作用。在传统的车辆设计制造中,通过设置离合器或者其他分离机构来控制车辆的动力输出与中断,通常不要求飞轮具有限制扭矩输出的作用。
随着混合动力车辆的开发技术,车辆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本用来手动控制动力中断从而实现变速箱换挡的传统离合器功能被取消,因此很多厂家在连接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动力系统之间已经不再设置传统离合器部件。然而事实证明,不再设置传统离合器部件造成主机厂在开发前期频频因为过载问题而造成传动系统部件失效,这说明针对扭矩输出的限制及对传动系统部件的保护性要求并没有因为动力系统由传统内燃机向混合动力系统的转变而降低。
因此传统的传动系统部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求,有必要对现有传动系统部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形式下混合动力系统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结合传统离合器不再适用的功能性背景,而飞轮作为连接动力系统与传动系统的首个减振部件,有必要利用其大惯量及零件制造特性,通过改造实现限制扭矩输出及保护传动系统的作用,从而直接取代离合器在车辆系统的过载保护功能。这是本申请需要着重改善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车辆用扭矩限制保护的飞轮装置,能够限制扭矩输出,保护传动系统。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用扭矩限制保护的飞轮装置,一连接元件与两侧的质量块配合连接,第一质量块与连接元件之间增设装配压力元件,第二质量块与连接元件之间增设装配摩擦元件,当第一质量块与第二质量块发生相对旋转,压力元件提供力值,摩擦元件提供阻尼副,第二质量块分别与压力元件及摩擦元件的配合面产生摩擦力矩,该两个摩擦力矩之和为飞轮装置的极限传递扭矩。在动力系统输出扭矩时,扭矩通过发动机曲轴传递到飞轮,如果输出扭矩超过飞轮极限传递扭矩,则产生打滑,进而传递到后续传动部件的扭矩不超过飞轮的极限传递扭矩,保护了传动系统。
所述压力元件的一端通过连接元件轴向定位,另一端与第一质量块配合固定。
所述摩擦元件的一端通过连接元件轴向定位,另一端与第二质量块配合固定。
所述压力元件是一个或多个,所述压力元件是一种冲压而成的具有弹性的弹簧钢片,形状为圆环状,外部带齿,或内部带齿,或内外部均带齿,压力元件具备力值衰减小的特性,压紧高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力值。
所述摩擦元件是一个或多个,为带有多个通风槽的环状结构,内部带齿,或外部带齿,或内外部均带齿。所述摩擦元件是一种耐高温耐磨损的复合材料。在材料产生磨损时碎屑从通风槽中随旋转方向排出。
所述连接元件是一个或多个,所述连接元件是一种机加工或冲压而成的金属零件,对压力元件及摩擦元件在轴向和径向方向进行定位。
本发明飞轮装置的连接方式通过铆接连接,或螺纹连接方式进行装配。
本发明的优越功效在于:
1)本发明在无传统离合器的布局下,实现了车辆扭矩限制必备功能,保护了传动系统零部件在过载扭矩工况下的失效概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域动力总成部件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华域动力总成部件系统(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88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