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解煤热解废水环状化合物的曝底的微氧生物处理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6900.9 | 申请日: | 2020-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3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马玉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玉春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煤热解 废水 环状 化合物 生物 处理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解煤热解废水环状化合物的曝底的微氧生物处理机,其结构包括:侧挡板架、双风筒曝底槽、压扣板、水池底板、风机箱、废水池槽、池体顶盖板,本发明实现了运用双风筒曝底槽与风机箱相配合,让折板架配合内风道形成间隙推压效果,且二氧化碳通过排气轮筒槽持续输出,氧气持续供给下沉,形成降解煤热解废水环状化合物时微氧生物处理系统的自主氧化曝气充足率提高操作效果,也改善废水环状化合物的链键热气压分解操作,使内循环的风压配合曝气盘底架的曝气还提升内热作用,从而让生物过滤的氧化废水池底部曝气高效,且热曝气生物面积广,提升废水大批量净化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降解煤热解废水环状化合物的曝底的微氧生物处理机,属于生物过滤领域。
背景技术
微氧生物处理系统是运用生物过滤的培育面积来促成废水过滤净化效果,也方便生物氧化降解煤和热解废水环状化合物,让整体水源得到澄净处理效果,保障生物曝气过滤的无害化操作,目前技术公用的待优化的缺点有:
降解煤热解废水环状化合物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对底层的微氧生物会产生抑制效果,造成生物繁殖面积的缩减,且生物受压迫无氧生存大量坏死,从而影响水体生物过滤质量,且过滤面积小,导致通入的氧气被大量二氧化碳堆积外推,致使微氧生物的底部曝气质量底,氧化程度不足,且内循环的二氧化碳量受到降解煤热解废水环状化合物依旧持续增加,造成水池体内生物过滤的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降解煤热解废水环状化合物的曝底的微氧生物处理机,以解决降解煤热解废水环状化合物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对底层的微氧生物会产生抑制效果,造成生物繁殖面积的缩减,且生物受压迫无氧生存大量坏死,从而影响水体生物过滤质量,且过滤面积小,导致通入的氧气被大量二氧化碳堆积外推,致使微氧生物的底部曝气质量底,氧化程度不足,且内循环的二氧化碳量受到降解煤热解废水环状化合物依旧持续增加,造成水池体内生物过滤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降解煤热解废水环状化合物的曝底的微氧生物处理机,其结构包括:侧挡板架、双风筒曝底槽、压扣板、水池底板、风机箱、废水池槽、池体顶盖板,所述双风筒曝底槽嵌套于风机箱的底部下并且相互贯通,所述双风筒曝底槽紧贴于侧挡板架的左侧并且处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双风筒曝底槽与压扣板扣合在一起,所述池体顶盖板与水池底板分别紧贴于废水池槽的上下两侧,所述侧挡板架安装在废水池槽的右侧,所述池体顶盖板与水池底板相互平行,所述侧挡板架与水池底板相互垂直,所述双风筒曝底槽设有深凹型壳槽、集气内腔室、液氧存储槽、折板抽氧盘、进气导管、排气轮筒槽、曝气盘底架、薄培养皿槽,所述深凹型壳槽与集气内腔室嵌套成一体,所述薄培养皿槽安装于集气内腔室的底部下,所述液氧存储槽安设在折板抽氧盘的顶部上并且相切,所述进气导管设有两个并且分别插嵌在折板抽氧盘的左右两侧,所述排气轮筒槽安装于折板抽氧盘的正下方并且处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曝气盘底架紧贴于薄培养皿槽的顶面上,所述深凹型壳槽与压扣板扣合在一起,所述深凹型壳槽嵌套于风机箱的底部下并且相互贯通。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采取的措施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板抽氧盘由盘槽体、折板架、轴轮体组成,所述折板架与轴轮体机械连接并且轴心共线,所述盘槽体与折板架采用间隙配合并且处于同一竖直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板架由折板扣架、弧翼板、扭簧丝杆、折叠展板组成,所述折叠展板与弧翼板分别紧贴于扭簧丝杆的左右两侧并且处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折板扣架与扭簧丝杆机械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气轮筒槽由筒槽体、排气管、轴心杆组成,所述排气管插嵌在筒槽体的内部,所述筒槽体与轴心杆机械连接并且轴心共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气管由夹道槽、工字活塞杆、窄道管槽、波纹带组成,所述夹道槽与工字活塞杆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窄道管槽嵌套于夹道槽的右侧并且相互贯通,所述波纹带紧贴于窄道管槽的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玉春,未经马玉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69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纤维级聚丙烯的生产设备
- 下一篇:一种清洁机器人及其路径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