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位内照射诱变纤维用竹分枝茎节育苗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3810.4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2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胡尚连;罗学刚;曹颖;黄艳;王博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1/06 | 分类号: | A01H1/06;A01G2/10;A01G17/00;A01G24/28;A01G24/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马超前 |
地址: | 62101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位 照射 诱变 纤维 分枝 节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内照射诱变纤维用竹分枝茎节育苗的方法,在竹子的分枝茎节芽所在茎节处注射照射诱变剂溶液,12~30天后,剪取带有诱变嫩芽的分枝茎节,用ABT生根诱导溶液浸泡后,扦插于基质中,20~30天后,诱变分枝茎节的芽伸长,并生根定植,可用来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纤维用竹新种质。本发明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选育材料广泛,后代性状稳定快,选育时间短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辐射诱变育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原位内照射诱变纤维用竹分枝茎节育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制浆造纸工业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纸的需求量会迅速不断的增加。由于在我国森林资源比较短缺和森林保护系列相关的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造纸产业链中的废纸回收利用率比较低,木材资源的缺口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进口来弥补,国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金进口木材和木浆。然而,竹作为一种在我国分布广泛的植物自然资源,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生长快、成才早、经济价值高等特点,一次造林成功后,经过3-5年就可以年年砍伐,且持续几十年以致上百年。竹材的纤维素含量在40%-60%,其优良的制浆性能可与部分木材纤维比美,并且竹浆的纤维形态质量介于草浆和木浆之间,更接近于木浆,这些都促使其成为一种优良的非木材类造纸原材料。因此,培育生物量大、纤维素高的浆用竹品种对提高竹浆造纸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利用竹材造纸最早的国家,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全球约有1200余种竹,中国约有39属600余种。常用制浆竹材仅是30多种原生乡土丛生混合竹种。中国的竹子研究历史和现状相对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但由于竹子遗传背景的复杂性和生物学的特殊性,即竹类植物开花具有不确定性,且开花后即死亡等特点,很难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对其进行品种改良。现有纤维用竹良种选育主要是从自然突变选育或从异地引种驯化进行无性繁殖,而且品种类型比较单一。此外,竹类遗传转化体系尚不成熟,很难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一套纤维用竹新种质资源创制和筛选的现代生物技术体系。随着竹材工业化利用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定向培育适合不同用途的纤维用竹新品种的创制和选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竹秆上在某些节处可以长出分枝,分枝的茎节处可以萌发出芽,这些芽是原位辐照诱变的好材料,易于取材,易于诱变,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取诱变材料,是获得突变体的良好受体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位内照射诱变纤维用竹分枝茎节育苗的方法,以定向培育出不同用途的优质速生竹材并加工出优质竹纤维原料的纤维用竹新种质或新品种。
本发明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原位内照射诱变纤维用竹分枝茎节育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纤维素含量40%~60%、木质素含量20%~30%的竹子的分枝茎节;
2)在选取的分枝茎节芽所在茎节处注射照射诱变剂溶液,用胶带封严注入口;
3)12~30天后,剪取带有诱变嫩芽的分枝茎节,用ABT生根诱导溶液浸泡30~90min后,扦插于基质中;
4)20~30天后,生根定植,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纤维用竹新种质。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竹子选自慈竹、梁山慈竹、绿竹、硬头黄竹、孝顺竹、佯黄竹、牡竹、青皮竹或粉单竹中之一种。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照射诱变剂为放射性碘化钠,放射性碘化钠溶液浓度为10~30GBq。
进一步的,所述的ABT生根诱导溶液浓度为50~100mg.kg-1。
进一步的,所述的基质由泥炭土、石英砂和土壤组成,所述的泥炭土、石英砂和土壤的质量比为2: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38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