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间接低温等离子活化还原脱硝的系统和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22341.4 | 申请日: | 2020-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72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崔琳;张立强;吴黎男;常景彩;王志强;董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75;B01D53/32;B01D53/50;B01D53/56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郑平 |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接 低温 等离子 活化 还原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接低温等离子活化还原脱硝的系统和方法,旨在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活化反应特性结合还原态硫进行烟气中NOx的还原脱除。该发明主要包括间接等离子体阻挡放电反应器、间接等离子输送系统、等离子体活化反应装置、NOX还原反应装置。该发明利用间接等离子体活化方式取代常规等离子体活化方式,具有低耗能、稳定反应的特点,烟气中经过活化后的NOx与还原态硫在NOx还原反应装置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成N2,完成烟气中NOx的脱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涉及烟气污染物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间接低温等离子活化还原脱硝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近年来国内环保形势日益严峻,排放标准日加严格,各行业均提出相应超低排放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势在必行。目前NOx减排技术主要有SCR、SNCR、活性炭吸附以及臭氧氧化等技术,低温等离子体烟气净化技术被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能耗过高、处理烟气量较低的缺点,本发明旨在解决传统等离子烟气净化的弊端,首次提出利用间接低温等离子活化技术结合还原态硫进行烟气中NOx还原脱除的方法,同时兼顾烟气中其他污染物脱除的系统和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规避等离子反应器对全部烟气放电电离引起的耗电巨大和放电不稳定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间接等离子活化技术,利用间接等离子体活化方式取代常规等离子体活化方式,具有低耗能、稳定反应的特点,烟气中经过活化后的NOx与还原态硫在NOx还原反应装置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成N2,完成烟气中NOx的脱除。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间接低温等离子活化还原脱硝的系统,包括:间接等离子体阻挡放电反应器、等离子体活化反应装置、NOX还原反应装置,所述间接等离子体阻挡放电反应器、等离子体活化反应装置、NOX还原反应装置依次相连。
本发明利用间接等离子体活化方式取代常规等离子体活化方式,创造性地将等离子生成与活化分离,具有低耗能、稳定反应的特点,烟气中经过活化后的NOx与还原态硫在NOx还原反应装置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成N2,完成烟气中NOx的脱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接等离子体阻挡放电反应器还与载气储罐、热交换器分别相连。利用少量洁净气体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然后利用载气输送到活化反应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接等离子体阻挡放电反应器与载气储罐之间设置有气化减压装置,以有效地控制气体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与冷却塔相连。为保证放电过程不出现等离子发生器过热介质热裂,需要进行内循环水将热量不断从产生装置中带出,维持产生装置放电过程的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等离子体活化反应装置与烟气管道相连。采用还原态硫与低温等离子活化结合的方式,实现NOx的还原脱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NOX还原反应装置包括:反应塔、还原态硫储备池、布袋除尘器;所述反应塔分别与还原态硫储备池、布袋除尘器相连。还原态硫可以采用半干法接触和湿法接触的方式与NOx进行充分反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布袋除尘器下方设置有灰仓,所述灰仓与反应塔底部相连,以提高布袋除尘器的运行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NOX还原反应装置包括:脱硫塔、脱硝塔、湿式静电除尘器;所述脱硫塔、脱硝塔、湿式静电除尘器依次相连,使还原态硫采用湿法接触的方式与NOx进行充分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23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