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的鲜红斑痣处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21564.9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49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宋红;翁旭涛;杨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N5/067 | 分类号: | A61N5/06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 11388 | 代理人: | 冯梦洪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血管 靶向 动力 疗法 红斑 处理 方法 系统 | ||
基于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的鲜红斑痣处理方法及系统,其预测的治疗方案更加精确,训练模型更加完善,可以更加科学且有效地更新属性数据的权值,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很好的找到目标函数的全局最优解。包括:(1)基于过往鲜红斑痣病患的病例数据,构建专病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2)采用有监督模型与无监督模型相配合的方式,构建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算法专家系统;(3)读入当前需要进行诊疗的病患基本信息、病患病灶信息;(4)进行数据匹配,并选出与其最为匹配的几例过往病例作为相似病例的推荐;(5)对输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当前病患的预测治疗方案推荐;(6)输出结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图像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的鲜红斑痣处理方法,以及基于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的鲜红斑痣处理系统,其基于过往鲜红斑痣病例数据的挖掘分析,通过对当前病患的基本信息与病灶信息,针对采用血管靶向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时对于光敏剂摄入剂量,治疗激光照射功率及其照射时间等治疗方案的智能推荐,可以有效地辅助医师进行鲜红斑痣的治疗。
背景技术
鲜红斑痣(Port Wine Stain,PWS)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毛细血管疾病,多发于面部与颈部,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0.3%~0.5%。目前全世界鲜红斑痣患者总人数估计超过2000万人次,其中我国现有患者多达600多万人次,且每年仍在不断增长,临床需求量大。鲜红斑痣一般不会自行消退,且随着年龄增长,病灶颜色逐渐加深、增厚,甚至出现结节、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形象及正常生活,给其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
早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既可以减少治疗次数,提高疗效,避免和减少局部皮肤增厚、组织结构畸形、形成化脓性肉芽肿等不良影响,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与心理负担。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Vascular targeting Photodynamic Therapy,V-PDT)是目前首选的鲜红斑痣治疗方法,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具有选择性好、适用性好、可重复性治疗等优点。
但由于鲜红斑痣的病灶特点比较复杂,临床实践中鲜红斑痣皮损情况不仅因人而异,即使同一患者,不同位置的病灶的病变程度也会不同。在过去的20年中,虽然V-PDT已经取得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但因病种、部位、程度、个体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常常会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呈现显著差异,治疗剂量的调控缺乏客观依据。这是因为V-PDT疗效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鲜红斑痣病灶的颜色,微血管的深度、管径大小等因素。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定量评估,进而指导个性化V-PDT治疗剂量的制定,实现合理调控和疗效定量评估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难题。可见,建立一个规范化的系统对鲜红斑痣进行诊断、评估及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的鲜红斑痣治疗方案个性化推荐系统,用于精准控制治疗剂量,辅助医师进行诊疗。
一般的个性化治疗推荐系统通常会对于不同的数据属性(如病患的年龄、身高等)赋予一个不同的权值来度量其对于治疗方案的重要性。最简单确定权值大小的方法是基于相关领域专家的经验信息,由于每个专家的经验不同,每个专家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同时因为经验信息难以量化为具体数值,这种方法的效果往往不佳。另一种确定权值的方法是基于某些指定目标函数的直接优化,这种方法往往由于目标函数与数据属性之间的关系过于复杂而难以很好的优化或仅仅找到优化目标的局部最优解。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基于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的鲜红斑痣处理方法,其预测的治疗方案更加精确,训练模型更加完善,可以更加科学且有效地更新属性数据的权值,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很好的找到目标函数的全局最优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种基于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的鲜红斑痣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数据库,基于过往鲜红斑痣病患的病例数据,构建专病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15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