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环路热管的一体式仿生吸液芯、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17563.7 | 申请日: | 2020-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79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周伟;凌伟淞;刘成忠;刘瑞亮;黄家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B22F3/105;B22F5/10;B33Y10/00;B33Y80/00;F21V29/51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陈丹艳 |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环路 热管 体式 仿生 吸液芯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环路热管的一体式仿生吸液芯、制备方法及应用。该一体式仿生吸液芯包括基体、液体补偿室和毛细抽吸通道;液体补偿室设有液体入口,并在液体补偿室的下游端口与毛细抽吸通道连通,所述毛细抽吸通道的下游端口为蒸汽排出口;所述液体补偿室、毛细抽吸通道多层级设置,形成树网络状的多级仿生通道,且直径满足默里定律。该一体式仿生吸液芯的制备结合了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技术,制备过程简单、方便。本发明将吸液芯和液体补偿室集成一体,通过基于默里定律的多级仿生通道相连接,应用于环路热管中既可以保证吸液芯具有较大的毛细抽吸力,降低液体工质流动阻力,又具备优异的抗重力运行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环路热管的一体式仿生吸液芯、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产品趋向于高性能、大功率、便携式、微小型化的发展方向。高性能微处理器、大功率LED、大功率固体激光器等微电子/光电子芯片及其应用系统的微型化、集成化,芯片单位面积发热强度攀升导致狭小空间内高热流密度的致命问题,直接影响电子器件的成本、工作性能及可靠性。根据美国电子制造促进会2002年预测的电子芯片散热发展趋势,高性能微处理器的热流密度已达到100W/cm2;大功率照明用LED芯片热流密度已达到200W/cm2,制约着新一代大功率LED的技术发展;半导体激光器热流密度已达到500~1000W/cm2,都已超过常规空气强制对流换热的极限,导致光电子产品的热失效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高性能电子技术发展的首要问题。
相变散热通过液体的汽化和液化两相变化传递大量的热量,成为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芯片散热问题的有效方案。环路热管是典型的相变散热装置,由蒸发器、冷凝器、汽液联管以及液体工质等组成。蒸发器与电子芯片直接接触,内部的液体吸收芯片的热量汽化成蒸汽,蒸汽在相变压力驱动下沿着蒸汽联管到达冷凝器,液化后放出热量,冷凝液经过液体联管回到蒸发器。由于环路热管采用相变传热机制,其散热能力比当前主要的散热方式高2个数量级以上。通过吸液芯的毛细力和蒸汽相变压力以及重力辅助运行,无需外部能源输入,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同时工作的时候振动小,无噪音。将蒸汽和液体分开,吸液芯只存在于蒸发器,避免了热管的携带极限,进一步提升了环路热管的散热能力。
吸液芯是环路热管最核心的部件,其毛细抽吸性能和渗透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环路热管的传热性能。毛细抽吸性能和渗透性能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参数,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一直是科学家们关心的问题,目前虽然研制出多种吸液芯结构,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此外,传统的环路热管蒸发器有一个体积较大的液体补偿室,来自于液体联管的回流液在此处体积突然扩大,造成压力损失,尤其在抗重力条件下,吸液芯位于液体补偿室之上,当液体未充满液体补偿室时,吸液芯无法吸收液体,造成环路热管运行失败。因此,传统的环路热管抗重力运行性能较差。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能够在抗重力条件下将液体传输很大高度,比如分叉的树干、树叶的叶脉以及动物的肺部支气管。这些生物结构都有一个特性,即管道的直径逐级递减,数量逐级递增,且满足主干直径的三次方之和约等于枝干直径三次方之和,这就是著名的默里定律。
因此,设计一款基于默里定律的多级仿生吸液芯结构,既能提高吸液芯的毛细抽吸力,降低流动阻力,同时还能实现环路热管抗重力运行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用于环路热管的一体式仿生吸液芯、制备方法及应用,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毛细抽吸性能和渗透性能相互矛盾、环路热管抗重力运行性能差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75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