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染淡水域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15883.9 | 申请日: | 2020-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90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 发明(设计)人: | 王颖;严俊;陈泽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C02F3/32;A01G22/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信智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37 | 代理人: | 刘静荣 |
| 地址: | 10087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 水域 植物群落 恢复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具体涉及污染淡水域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方法。本发明的沉水植物恢复方法是在确定目标水域所种植的沉水植物群落构成后,按照阶段性方案,第一阶段种植沉水植物物种搭配组合,在第一阶段沉水植物物种栽种完毕后,以当前水深作为第二阶段沉水植物修复的光补偿深度,若在该光补偿深度下的透明度≥实际透明度,则安排种植第二阶段中等耐污和敏感物种的沉水植物组合,而获得良好的沉水植物修复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具体涉及污染淡水域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地球上只有3%的淡水资源,其中大多来自南极固体冰川,少部分来自地下水和淡水湖泊,而淡水湖泊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淡水湖泊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位及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导致物种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并给当地生态系统平衡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治理淡水湖泊,实现淡水湖泊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
大型沉水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介于水-泥、水-气及水陆界面对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传递起调控作用。对于浅水湖泊而言,重建水生植被是治理富营养化和恢复湖泊生态的重要措施。
“光补偿点”指沉水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数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辐射强度。“沉水植物种群光补偿深度(H)”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平衡时的水体深度,也是水柱净初级生产力刚好为零的深度。“透明度”是描述湖泊光学的一个重要参数,能直观反映湖水清澈和混浊程度。
现有技术针对沉水植物修复,通常利用沉水植物种群(群落)光补偿深度与实际水深进行比较,以判定沉水植物种群(群落)是否可以在目标水域生存,若沉水植物种群(群落)光补偿深度≥实际水深,则沉水植物种群(群落)在目标水域可以存活,若沉水植物种群(群落)光补偿深度实际水深,则沉水植物种群(群落)在目标水域无法存活。在实际修复过程中却存在按照上述判断标准栽种沉水植物栽种后,沉水植物无法存活的问题。例如,2009年对太湖的沉水植物修复,随着实验的结束,特别是拆除经过处理的围栏与开放水域分隔开的软幕,新建立的生态系统和繁茂的水生植物立即崩溃,沉水植物难以恢复并形成稳定的群落。
在本发明的水体恢复实践过程中发现,将某些低光层适应能力强且耐污性较差的物种加入群落后,根据公式计算所得的光补偿深度的数值要大于不添加该物种的群落光补偿深度的数值,表现为在修复初期加入该物种后的群落更容易存活,但是实际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修复初期加入某些低光层适应能力强且耐污性较差的物种后,因其群落耐污性能差而难以存活。同时本发明经试验发现,随着对低光层适应能力强的沉水植物物种的添加,得到的沉水植物群落光补偿深度与该群落中个别沉水植物种群光补偿深度相比,群落光补偿深度比种群光补偿深度高。
然而,基于现有文献及调研结果表明,群落较种群更难以生存,因此依据现有技术所教导的仅仅基于光补偿深度的修复方案是片面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染淡水域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污染淡水域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目标水域中构成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
(1-1)针对目标水域确定取样点,并采集取样点沉水植物信息,包括种类、生物量、数量;
(1-2)对目标水域的沉水植物信息进行历史文献调查,调查信息包括沉水植物种类、生物量、数量;
(1-3)综合构成目标水域现有沉水植物群落的物种以及目标水域的历史信息中有记载的沉水植物物种,并通过以下公式确定该目标水域的构成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种,
Y=(ni/N)*fi,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58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