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15869.9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5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户市进之介;长内健;片冈义晶;多和田隼;贝沼克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F01N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王艳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管 | ||
本公开提供一种可抑制排气气体产生紊流的具有双重管结构的排气管。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排气管具有双重管和保持部件,双重管包括内管和外管,保持部件配置在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隙中。保持部件配置在双重管的至少一个端部处。在双重管的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内管的开口处的径向间隔距离小于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径向间隔距离。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排气管。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用排气系统,已知有如下排气系统,该排气系统中,在配置于排气气体流路上游侧的催化剂和配置于排气气体流路下游侧的主消声器之间设置有副消声器。
该副消声器使用具有内管和外管的呈双重管结构的排气管。该排气管通过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隙来实现消音效果。在该排气管中,由于高热的排气气体流动于内管的内侧,因此在内管和外管之间会产生热膨胀差。
因此,为了吸收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热膨胀差,考虑了将排气管构造成在双重管的端部处将环状的保持部件配置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方案(参照日本特开 2002-227642号公报)。
保持部件以可滑动的方式配置在内管以及外管上,而未固定于内管以及外管。因此,上述公报中,由利用冲压在内管设置的两个凸部夹着保持部件,以防止保持部件从双重管的端部脱落。
发明内容
在上述双重管的端部,已从内管的端部通过的排气气体在外管的内部扩散。在此,如果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在径向上的长度差较大,也就是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阶梯差较大的话,则排气气体容易产生紊流,从而容易产生气流音。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排气气体产生紊流的具有双重管结构的排气管。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排气管,其具有双重管以及保持部件,双重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其中,内管的内部供排气气体通过,外管配置成包围内管的外周面;保持部件配置在内管的外周面和外管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并且,保持部件配置在双重管的至少一个端部处。
此外,在双重管的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内管的开口处的径向间隔距离小于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径向间隔距离。内管包括:扩径部,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处,扩径部设置在比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更靠轴向外侧的区域,并且向径向外侧扩径;直管部,设置于扩径部的轴向外侧。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通过使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在内管的开口处的间隔距离小于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间隔距离,而能够抑制保持部件从双重管的端部脱落。此外,还能够减小双重管的端部处的内管与外管之间于径向上的阶梯差。因此,能够将保持部件保持在双重管内,并同时能够抑制排气气体产生紊流。所以能够抑制产生气流音。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在双重管的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内管在开口处的外径可以大于内管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外径。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并切实地使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开口处的间隔距离小于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间隔距离。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在双重管的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外管在与内管的开口重合的位置处的内径可以小于外管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内径。根据该结构,也能够容易并切实地使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的在开口处的间隔距离小于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间隔距离。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在双重管的配置有保持部件的端部,内管在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处的外径可以大于内管在比配置有保持部件的区域更靠内侧的区域处的外径。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排气气体产生紊流。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保持部件可以配置在双重管中的位于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可以在双重管中的于排气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处形成有共振管。可以在保持部件与共振管之间形成有共振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叶产业株式会社,未经双叶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58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