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中厚板矫直的装置及矫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15530.9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78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于恩林;卢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1/00 | 分类号: | B21D1/00;B21B15/00;B21D37/16;B21C5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孚睿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4 | 代理人: | 王冬杰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厚板 矫直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中厚板矫直的装置及矫直方法,其装置主要包括测距模块、加热模块以及冷却模块,其中加热模块包括机架以及在机架本体上下对称设置的多个加热单元。本发明主要利用热应力成型技术代替传统的矫直辊挤压产生弹塑性变形的矫直方法,设计一种点阵式加热装置,利用高精度测距仪测距并通过反馈系统实时调整加热器高度,能根据板材不同位置处变形精确控制加热距离,进而控制板材的加热温度,通过板材本身的热变形完成矫直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板材轧制领域,涉及一种用于中厚板矫直的装置及矫直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及材料加工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板材不平度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矫直工艺决定了板材平直度精度、应力消除程度等影响板材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对板材的矫直一般采用物理矫直方法,即板材通过多道次矫直辊逐渐使残余曲率趋近于零,但生产过程中冷矫直和热矫直工艺都存在许多问题,如通过前几个矫直辊时板材大变形使其材料硬化,板材任意变形使得不能精确控制矫直辊压下量,热矫直中出现压痕甚至凹坑对板材表面质量造成影响等。
公开号为CN202316661U的中国专利在矫直工艺中增添了感应加热装置,有效提升了板材加工后性能,但感应加热装置只作为矫直前的辅助工序,板材最终变形依旧靠矫直辊的挤压实现,且其感应器覆盖整个板宽,由于板材变形会导致加热温度不理想,出现局部过热或加热温度不足现象。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中厚板矫直的装置及矫直方法。本发明主要利用热应力成型技术代替传统的矫直辊挤压产生弹塑性变形的矫直方法,设计一种点阵式加热装置,利用高精度测距仪测距并通过控制模块实时调整加热器高度,精确控制板材加热温度,通过板材本身的热变形完成矫直过程。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中厚板矫直的装置,其包括测距模块、加热模块以及冷却模块;
所述测距模块包括测距仪支架以及多个高精度的测距仪,所述测距仪连接控制模块,
所述加热模块包括机架以及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部的第一加热模块和位于机架下部的第二加热模块,第一加热模块和第二加热模块均设置有多个加热单元,第一加热模块和第二加热模块相对于板材对称设置,其对称面为面P,
每一个加热单元均包括感应线圈、正极接线板、负极接线板、绝缘隔板、导轨、支架、滑板、丝杠、电机座和电机,所述电机借助于电机座固定在机架上,所述电机座的一端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座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丝杠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机,所述丝杠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感应线圈分别与正、负极接线板固定连接后与导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正、负极接线板与所述导轨之间设置所述绝缘隔板,所述导轨的第二端和滑板固定连接为一整体结构,所述滑板与所述丝杠能移动连接,所述电机通过丝杠传递动力使感应线圈能够上下移动;
所述感应线圈为空心结构,所述感应线圈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通入冷却水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冷却模块包括冷却支架、上喷淋管和下喷淋管,喷淋管有效喷淋长度应能覆盖整个板材宽度,上喷淋管和下喷淋管相对于面P对称设置;
所述测距模块的每一个测距仪与第一加热模块和第二加热模块上相对应位置的加热单元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
多个测距仪的布置方式与多个加热单元的布置方式相对应,所述测距仪的测量基准面为面P,测距模块利用高精度的测距仪测距并通过控制模块实时调整加热器高度,精确控制板材的加热温度,并通过板材本身的热变形完成矫直过程。
优选地,所述滑板上固定丝杠螺母使得滑板与所述丝杠能移动连接。
优选地,第一加热模块和第二加热模块中多个加热单元的布置方式如下:位于加热模块两端边缘位置的加热单元与板材移动方向垂直,位于加热模块中间位置的加热单元与板材移动方向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55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